11月27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应对气候变化新闻发布会。据了解,北京积极落实“双碳”战略,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全市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成绩排名第一,被评选为优良,城市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图源:卡乐图片 摄影/宁颖 “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深入人心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介绍,作为全国首批开展的7个试点碳市场之一,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今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了发电、石化、交通等八个领域,目前纳入管理的排放单位有1300多家,它们的碳排放量占全市总排放量超过50%,形成了政策制度完善、参与主体多元、交易活跃度高、碳价激励约束作用显著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针对这些排放单位,生态环境部门会科学地核发年度碳排放配额。“如果它的碳排放总量超过了它获得的配额,可以通过碳市场购买配额,如果排放总量少于碳排放配额,它可以在碳市场上出售富余的配额从而获利。”明登历说,这几年,北京碳市场的碳价持续逐年上升,非常好地体现了排碳是有成本的,降碳是可以获得收益的。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完善试点碳市场工作机制,组织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建立绿电消纳补偿机制,额外购买的绿电碳排放量按零计算,开展低碳出行等碳普惠行动。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纳入管理单位的碳排放管理水平和碳排放下降率明显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碳市场成为展示首都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北京 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和不同层次的低碳发展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低碳领跑者企业、气候友好型区域和气候投融资等试点,建设了一批多层次、多类型的低碳试点示范项目。通州区、密云区成功入选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泽金融商务区等4个案例和1名志愿者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 2022年以来,北京市低碳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国家速滑馆低碳技术综合应用等12个项目获评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各类低碳试点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今年,北京在全国81个低碳城市试点评估中位居第一。今年8月,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项目在北京落地,预计每年可实现碳减排2.4万吨。 据悉,生态环境部门发布了全国首个面向车用氢能领域的碳减排方法学,鼓励交通领域降碳减污。大兴区相关企业牵头,依托京津冀氢能汽车大数据平台,对于参与项目的氢能汽车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核算它的减碳和减污的效益。经过审定后的减碳量可以在北京碳市场上出售,未来出售的收益还会回馈给参与这个项目的汽车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公众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数十万吨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出行是一项参与低碳减排的好方式。依托碳市场,北京创新性打通了碳普惠和碳交易,发布了MaaS低碳出行碳减排项目,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实时获得碳减排量,可以用于植树、修桥等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在平台上兑换视频会员、公交地铁充值卡等。 截至今年9月,“MaaS出行 绿动全城”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近400万人,累计出行人次近3亿人次。经初步核算,活动累计碳减排量达数十万吨,全市已审定签发的低碳出行的碳减排量超过12万吨。通过这种市场机制,一方面支持了交通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也更好地鼓励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 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已基本成型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多发、频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北京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在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方面有很大的进步,韧性城市建设方面也在扎实推进。 2022年生态环境部等17个部委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登历透露,生态环境部门也正在联合市里的相关部门研究编制北京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考虑作为中长期的行动方案,方案已经基本成型。 “按照这个方案,首先我们要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预警、风险管理能力,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落实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要求和理念。”明登历介绍,生态系统、水资源系统等都要加强气候友好型和韧性建设,同时要增加能源、农业、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全面提升首都城市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减排,完善碳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低碳试点示范,提高适应气候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北京经验”。 (透视社综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报道)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