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假的 如何正确食用

2023-09-19 09:34:5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味精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调味品,做饭时放上一小撮就能给菜色提鲜不少。但是平时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不少关于味精的传言,最熟悉的莫过于“味精要少放,吃多了会变傻”,还有诸如“味精加热到120℃以上会致癌”“鸡精比味精好,味精是人工合成的”等等说法。

  味精真有那么可怕吗?

  “味精一点也不可怕,很安全!”福建省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研究室的华永有介绍,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带单独分离出味美成分,并证明了这种味美成分就是谷氨酸钠盐,从此开始生产化学调味料并投放市场。

  但是,因为时常有人对“味精有害健康”这类话题进行炒作,使得“味精有害论”深入人心。比如,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种传言,“谷氨酸钠(味精)加热到120℃以上时,会产生焦谷氨酸,会致癌”。对此专家表示,谷氨酸钠加热到120℃以上时,的确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只是不再具有鲜味。

  鸡精真的比味精好吗?

  “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专家介绍,鸡精是以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等为基本原料,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其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在鸡精中比重不超过35%)和食盐(比重不超过40%)。鸡精中鸡肉的比重并不高,虽然加入了助鲜剂核苷酸可以让味精增鲜二三十倍,但是生产时又加入了大量的食盐、淀粉等,因此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并没有提升多少。而消费者认为鸡精比味精鲜多少倍、营养价值更高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反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工艺上,味精产品的安全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而生产鸡精对厂房设施要求不高。我国虽有上规模的生产鸡精的厂家,但家庭作坊式的小厂较多,直到现在尚无规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因此产品质量存在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情况。

  如何正确食用味精呢?

  味精既不是化学物质,也不会致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菜时可以无节制地随便添加味精。

  1,用量要控制

  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大多数居民都存在着食盐摄入量超标的情况。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大量食用味精、鸡精等调味料,不仅不利于控制血压,而且还会掩盖食物本身的鲜味。

  根据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建议,60kg左右的成年男性,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不宜超过1.8克50kg左右的成年女性,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不能超过1.5克

  2,出锅前再加

  谷氨酸钠在高温加热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虽不会致癌,但是鲜味会大打折扣,这样就失去了添加味精的意义。所以建议大家炒菜出锅前再放味精。

  3,这些菜里最好别放

  味精放好了能使菜品增鲜不少,放错了反而会影响口感。而且,并不是所有菜都适合放味精,比如下面这些:

  肉菜

  肉类中本身就含有谷氨酸,和盐相遇后会产生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所以就没必要再放味精了。

  高汤烹制的菜

  高汤本身就很鲜美了,再放味精反而会掩盖本味。

  醋溜、糖醋菜

  味精在酸性环境下不容易溶解,会影响口感,因此醋溜、糖醋等酸性的菜中不适合放入味精。

  凉拌菜

  放味精最适合的温度是70-80℃,凉拌菜中放味精,味精很难融化,颗粒粘在菜上致使口感较差。如果一定要放,建议先用一点点温水把味精融化再倒入菜里。

  小贴士

  其他带鲜味的食物,比如鸡蛋、蘑菇、茭白等,也不需要放味精。

  4,这几类人要少吃

  婴幼儿

  1岁以下儿童不建议吃盐,而味精中也含有盐,所以给宝宝做辅食不建议添加味精。

  稍微大点的幼儿,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会引起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也不建议食用。

  痛风患者

  鸡精中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风者应适量减少摄入。

  老年人

  老年人味觉减退,食用味精可一定程度上刺激食欲。但大量食用易引起对味精的依赖,并导致盐的摄入量增加,不利于控制血压。

  (中国小康网综合福州晚报、北京卫视养生堂、人民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