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样本”

2022-07-13 09:10:4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煦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从热带到寒带,从陆水到地下,从凶猛到柔弱,从巨大到微小……多样性的生物,才能让这个世界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hellorf_2235707895_副本.jpg

图源:hellorf

  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数据显示,云南省约有50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区在增加和扩大,2021年在云南还发现大围山梧桐等新物种、新记录种256种。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探索;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举办地的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最有成效的地区。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相继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各州市也逐步建立起与此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共保共享,绘就美丽画卷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仅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4.1%的云南省,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

  从海拔76米的红河河谷,到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之巅,6600多米的海拔高差赋予了云南各地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征。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多措并举,高质量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20年,昆明市森林面积达到1660.37万亩。在“十三五”期间,昆明市森林覆盖率增长了3.86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长了11%,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全市1136万亩天然林和5.85万株古树名木得到有效管护;昆明实施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研究、石漠化治理等一批生态绿化科技攻坚,一些石漠化片区、干热河谷区域的生态植被得到了有效修复。

  昆明市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仅在2017年成立了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还结合实际情况,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条例、办法或细则。昆明共有各级自然保护区6个。“十三五”期间,6个自然保护区都编制了保护区规划。

  玉溪市生态条件优越,拥有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澄江化石地、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元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个生物多样性方面颇具代表性的区域。在玉溪境内,共记录陆生脊椎动物资源4纲32目112科386属736种,占云南的49.53%。

  玉溪市在持续维护生物多样性工作中,建设旱地油杉、伯乐树和篦子三尖杉育苗基地,开展易门翠柏原地保护和迁地繁育保护,在玉白顶国有林场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云南松良种种质资源库。

  同时,玉溪加大水体和湿地保护力度,采取一切必要举措,最大程度留给湖泊休养生息的空间。通过系列措施,玉溪湿地保护率达76.76%,自然湿地保护率达82.14%,均位列全省第一。

  “十三五”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采取多项措施,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组织开展了“古茶树资源调查”“兰科植物调查”“绿孔雀调查”“哀牢山西黑冠长臂猿调查”“哀牢山猫科动物调查”等专项调查工作。据调查统计,楚雄州目前拥有10个植被型(或植被型组),29个植被亚型,共175个群系,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群系在楚雄州均有分布,拥有除热带雨林和荒漠(高山流石滩)之外的76个生态系统类型。

  为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建设,昭通全面实施“九大攻坚行动”,17座水电站全部拆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流域乡镇全覆盖,复垦复绿土地面积353万平方米,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昭通市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持续修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十三五”以来,累计组织在金沙江、赤水河、横江等重点水域放流长江鲟、胭脂鱼、鲢鱼等鱼类近500万尾,有效地改善了重点水域渔业生态环境。

  曲靖市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古生代鱼类几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踪迹。

  目前,曲靖市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的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区域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近年来,曲靖加强迁地保护体系建设,建设珍稀濒危药用野生植物繁育和生产基地,建成长江、珠江水系珍稀土著鱼驯养繁育基地2个。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滇南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是云南省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国家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近年来,红河州先后划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7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41处,全州自然保护地面积达29.40万公顷,初步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州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重要自然遗迹。

  青山披绿、碧波荡漾、动植物繁衍生息……云南省各地生动实践,为我们绘出了一幅全民共保共享的生物多样性的美好画卷。

  完善机制,筑牢发展基石

  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于云南的馈赠,守护好这个丰富珍贵的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

  完善的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的基石。在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近年来,云南省持续探索体制机制建设。2010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印发后,云南省于2013年在全国较早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在全省划定了6个优先保护区域,提出了9大保护优先领域、34项保护行动,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行动。

  为了加大保护力度,云南省先后制定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2007—2020年)》《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纲要(2008—2020年)》《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案(2016—202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17—2030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等一系列规划计划,并不断加以实施。

  目前,云南省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颁布了《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草案)》。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立法,逐步推进“一区一法”。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丽江宣言、腾冲纲领和西双版纳约定。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介绍,云南省仅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

  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赵乔贵介绍,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等务实举措,积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构建“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重点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天然植被、热带雨林和珍稀濒危物种,发挥维护长江、怒江、红河、澜沧江下游及珠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作用,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连通性、连贯性,以改善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任务,推进滇池、抚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及丽江老君山、盈江铜壁关等重要生态节点的建设。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划定梅里雪山—碧罗雪山寒温性针叶林区等八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大范围、整体性保护其类型多样、区域特征明显的生态系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生态保护红线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从而有效减少、减弱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的干扰,保护受威胁野生动植物群落生境。

  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全域保护,云南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组织开展《云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构建省、州(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总投资97.28亿元,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与此同时,云南省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多效益多途径转化路径,努力将保护成果转化为“金山银山”。

  坚守保护优先,力促绿色产业发展

  在保护的前提下,云南省各地积极开展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近年来,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地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经过多年的持续引导和强力推动,生物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继云南白药、三七、天麻、花卉、烟草、茶叶、橡胶等传统生物产业之后,咖啡、香料、水果、核桃、中药材等一批食用、药用及观赏等物种资源利用逐步深化,生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必志介绍称,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的特点推出打造云南高原特色发展的“三张牌”,定位了云南绿色发展之路,结合云南的特点,确定了农业发展“8+n”产业的发展道路,这是结合云南实际和国内、国际发展远景目标的战略举措,是一个造福千秋的伟大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云南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云南深入探索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云南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基地,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岭村赢得了“中国社区共管第一村”“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

  63岁的茸比家住香格里拉市普达措国家公园,这里平均海拔近3500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以前,砍树、打猎成为群众的日常。几年前,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后,实行社区反哺政策,让茸比有了村民和“园民”身份。“一年领的补助和反哺钱数万元,环境没保护好,这钱就没了。”茸比说,保护好绿水青山,真的就有金山银山。

  茸比的身份转变是云岭大地谱写绿色生态发展答卷的缩影。在元阳哈尼梯田,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扶贫,全省从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带动逾7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云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坚持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呵护绿色、追求最美,“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生态资源成为云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能,绿水青山变成各族群众的金山银山。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7月上旬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