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专访】南昌县委书记熊运浪:南昌县:加减乘除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2021-03-17 08:17:1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煦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郭煦

  南昌县围绕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目标,全力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荣获“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称号。

1.jpg

摄影/杨见文

  深入实施“北融南扩、东拓西连”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成功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并在复查测评中排名全国县市第10,获得中央文明办的通报表扬;黄马乡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翻开江西省南昌县2020年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城乡建设硕果累累。

  南昌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描绘城乡发展蓝图。同时,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宜业宜居”的要求,加快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狠抓城市精细化管理,使得城市功能不断升级,城市颜值不断刷新。

  近年来,南昌县围绕“四最”营商环境建设要求,全力打造“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的政务服务环境,让更多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促使县区营商环境得到不断提升。

  前不久,在2020第十五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南昌县获得“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称号。这是继南昌县获评2018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第19位、江西省第三届十佳营商环境县、2019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区县第18位后,获得的又一个国家级殊荣。

  针对民生、县域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等经验和做法,南昌县委书记熊运浪近日接受了《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的独家专访。

1615191677566347.jpg

  “拆治建管”打造美丽南昌,改革发展书写民生答卷

  《小康》·中国小康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南昌县有哪些具体做法和成效?

  熊运浪: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事关农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南昌县一直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统筹念好拆、治、建、管“四字经”:

  拆,就是拆除“有碍观瞻”。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持续加大“三拆三清”的工作力度,特别是自启动开展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以来,共拆除危旧房6200处、违章房8100处、围墙3700处,清理垃圾5万吨、塘沟25.4万平方米、废弃物4.2万吨。

  治,就是开展“全域整治”。健全完善“户集、村收、乡转运、县保障”的运作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推动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管理、全闭环运行。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户厕改造率达到95.5%,并结合本地特色探索推进“装配式建筑”公厕、智慧公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点赞。扎实做好农村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冈上、泾口、南新等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23个农村水环境治理项目总进度已过半。

  建,就是建设“精品线路”。按照“四精”建设理念,扎实推进小康示范村、精品提升点、新户型示范点建设,建成9条秀美乡村示范线,完成升级改造4条县道,不断巩固和提升“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的建设格局。蒋巷镇获评“江西魅力乡镇十强”特别奖、“国家卫生乡镇”,黄马乡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乡镇”。

  管,就是建立“长效管护”。严格落实“定管护范围、定管护标准、定管护责任、定管护经费、定考核奖惩”的“五定包干”责任制,着力推动从短期突击“整”向常态长效“管”转变,从“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三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提升文化素养,切实以乡风文明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小康》·中国小康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近年来,南昌县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熊运浪:改革开放是抢占发展先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始终把深化改革开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改革方面,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改革攻坚。比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在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了“一次不跑”“一网通办”改革,率先设立了便民惠企“政策超市”。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盼什么,我们做什么,有序推进教育、医疗、治理等方面改革,先后荣获“2020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范”“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比如,在医疗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工作,成立了全市首个医疗健康集团;在社会治理方面,充分利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等改革权,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三是坚持效果导向。狠抓改革落实、强化改革实效。对重点改革事项,实行高位推动、高频调度,定期交账、考核问责,确保改革工作定一件成一件。

  在开放方面,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向内陆推进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向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全力打造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新城。一是做强平台。敢于无中生有、自我加压,积极申报口岸开放,被纳入国家“十三五”口岸发展规划。目前,一期已封关运营,二期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做优班列。成立向塘国际陆港发展服务中心,与福建湄洲湾经开区签订《港口合作框架协议》,先后开通至鹿特丹、莫斯科、明斯克、巴黎等8条国际货运直达班列及5条铁海联运班列。2020年,共开行班列767列、进出口货物46372标箱,分别逆势增长17.3%、44.2%。三是做大物流。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为主抓手,7家世界500强企业、30余家物流领军企业落户向塘,拥有各类仓储面积53.7万平方米,年物流交易额达200余亿元。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变生态“颜值”为经济“产值”

  《小康》·中国小康网:南昌县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上是怎么做的?

  熊运浪:南昌县在实现全国百强“十二连升”、跃居第21位的同时,还收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典范县等荣誉称号。可以讲,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双赢。这主要得益于注重把握“两大关系”:

  一方面,把握“入口”与“出口”的关系。入口,就是严把入口,坚决摒弃“捡到篮子就是菜”的招商理念,严格执行招商引资项目落户专家评审机制,凡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子孙后代的我们坚决不要,切实从源头上防止环境不友好项目落户。出口,就是畅通出口,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过剩产能,以“壮士断腕”的“阵痛”,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虽然严把了入口、畅通了出口,但南昌县的项目招商、项目推进数据依然亮眼,2020年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举办了9次大型招商推介活动、4次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累计签约引进85个项目,其中“152”项目10个;分三次集中开工了142个重大重点项目、总投资878.3亿元。

  另一方面,把握“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增量,就是坚决遏制污染增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标对表中央、省等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或披露的问题,不折不扣抓落实,举一反三抓整改,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标志性战役和30个专项行动,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各项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存量,就是盘活生态存量,充分挖掘附带在生态上的经济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健康服务、节能环保等生态环保型产业,变生态“颜值”为经济“产值”。

  《小康》·中国小康网:工业是经济的命脉,工业强则地方兴。南昌县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方面有哪些具体经验?

  熊运浪:工业是南昌县的立县之本、强县之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坚持“三化并进”。

  一是向集群化发展。围绕“一区四园一中心”产业布局,聚焦“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延链、补链、强链型项目,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17家、上市公司3家、规上企业334家,拥有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制造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等众多省级产业发展“金字招牌”。

  二是向高端化转型。坚持科技创新、精英创业,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同济大学汽车创新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智能制造研究院、江西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七大高端科研院所,拥有14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8家创新实践基地,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向数字化迈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实现技术更新和改造,积极引进一批5G、VR、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军项目,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积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营商环境的加减乘除法

  《小康》·中国小康网: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现,更是提升区域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南昌县是怎么做的?

  熊运浪:营商环境对于地方发展至关重要。哪里的营商环境好,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就会往哪里聚集,哪里的发展就会更快、更有活力。南昌县始终围绕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目标,全力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荣获“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称号。

  一是服务企业做“加法”。坚持“企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服务理念,先后探索推进了“澄湖e线”、结对走访等工作机制,为企业常态化提供“店小二”服务。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制定出台了“30条”政策措施,建立了县领导挂企帮扶、网格化管理等工作机制,按需施策、精准帮扶、贴身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融资难、防控物资短缺等问题,确保服务企业“帮”在急难中、“解”在燃眉处、“暖”在心坎上。

  二是降低成本做“减法”。围绕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持续推进了“降成本优环境”“减政便民”专项行动,为企业减负降税,让企业聚力发展。同时,依托县域创投、集成电路产业、区域股权投资等基金,全力破解企业融资难。为应对疫情影响,我们对企业实行了减免租金、用电补贴、专项补助、信贷支持等帮扶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三是改革创新做“乘法”。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局,全面铺开“一次不跑”“一网通办”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审批办理时限平均压缩30%以上,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全力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创新发展。

  四是作风整治做“除法”。强力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坚持每半年开展一次投资环境评议评价工作,对连续两次排名后三位的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组织处理,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同时,深化平安昌南、法治昌南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败坏行业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3月上旬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