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接力60年 一粒种子帮国人告别饥饿

2019-08-12 09:12: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文秋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南繁北育

  56岁的李继明是从1989年开始研究水稻的。育种学家到了他这一代,面临的问题是推广杂交水稻、研发超级稻。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最先提出超级稻概念,之后,全球水稻研究的权威机构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开展了类似研究。但由于结实率低、米质差、适应性不理想等原因,超级稻一直未能大面积应用。1996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

  与媒体上各种“丰产”“破纪录”的报道不同,在李继明眼里,水稻育种是个漫长枯燥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培育一个水稻品种要一代代杂交、一代代筛选,平均经过5-8代。

  为了缩短培育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起,育种人员便在一年可种三季水稻的海南三亚建起了南繁基地,取育种过程“南繁北育”之意。每年十一二月,他们结束了北方水稻培育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三亚,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再繁育一季水稻。来年三四月间,当内地还被春寒笼罩时,南繁基地的水稻已经抽穗开花,在这里收获的种子又将被带回北方,下地播种。

  在李继明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他每年都是揣着腊肉去南繁基地的,从长沙到三亚要先坐绿皮火车到广东,再坐船过海,路上需要四五天。返程时,他会带着沉甸甸的水稻种子,由于初夏时节车厢里十分闷热,回到长沙时,种子已被自然烘干。

  在三亚南繁基地,育种的水田不通公路,育种人员要骑着三轮车,载着上百斤肥料、农药在租住的宿舍和农田间往返。那里的日头毒,冬天也很晒,一群人每天都要赶在清早出门下到地里,中午回宿舍躲躲太阳,下午两三点后再接着开工。

  “而且三亚的老鼠、麻雀特别多。”海水稻中心的顾晓振说,他们放在田里的稻草人,没几天麻雀就不怕了,每到水稻成熟期,稻田上全是一面一面的防鸟网。老鼠也很厉害,连水稻的根茎都啃。

  2000年、2004年,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800公斤的攻关目标。2011年,第三期亩产突破900公斤。袁隆平曾说,“如果第三期杂交稻推广1.5亿亩,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相当于多养活一个湖南省。”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