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节约观研究:浪费是资本主义的基因缺陷

2016-01-26 10:56: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蔡华杰 责任编辑: 字号:T|T

  马克思对节约问题有丰富的思想论述,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挖掘了马克思有关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节约创造价值、废物循环利用等思想。但有的学者过于极端,主张撇开社会制度的差异,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为了利润,资本家必然会想尽办法节约其预付资本,由此是否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节约的生产过程呢?在笔者看来,恰恰相反,浪费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因性缺陷。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节约”表象

  马克思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是将企业的节约行为与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有更清醒的认识。

  就不变资本而言,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家为提高利润率而在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时,指出这种节约的各种形式。其中主要有:第一,总体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造成的节约;第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变资本的支出上产生的节约;第三,不变资本本身使用上的节约。

  就可变资本而言,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在劳动力数量的使用上“相对节约”了。在利润的“指挥棒”下,似乎必然带来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换句话说,节约似乎是由资本产生的,是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

  难道节约真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如果我们再回到马克思有关不变资本使用上的三种节约形式的论述,就会发现,表面上看节约是由资本产生的,实际上却是劳动者劳动的产物,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的产物。也就是说,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必须以劳动的社会性质为前提。

  劳动的社会性质是节约之源

  在谈及总体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造成的节约时,马克思指出,“生产条件的节约(这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本质上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条件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社会结合的劳动的条件,因而作为劳动的社会条件执行职能的。”

  在谈及对生产废料的利用时,马克思指出,这一类节约也是大规模社会劳动的结果。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贸易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谈及由于流通时间的缩短以及产业的向前发展所造成的不变资本的节约时,马克思也有同样的论述。

  资本主义引起不变资本浪费

  如果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不变资本的节约不是资本引起的,而是劳动的社会性质带来的,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不变资本的浪费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所引起的。

  一方面,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而价值本身只有量的差别,这就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永无止境的。市场构不成对生产的限制,只有利润才成为生产的界限,“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

  另一方面,工人的工资水平却被限制在劳动力价值的范围内,消费能力无法跟上生产不断扩大的趋势。由此,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与经济危机,从浪费的角度看,生产的相对过剩其实就是对已耗费劳动物化为不变资本的废弃与浪费。例如在危机期间大量固定资本的闲置,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又使得这样的废弃与浪费也具有周期性特征。

  可变资本浪费源于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还导致对可变资本的废弃和浪费。一方面,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劳动力数量使用上的“节约”反而要求资本家对劳动力无所不用其极,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强度,这表现为工人的过度劳动,造成工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损失。换句话说,就是对工人生命和健康的“浪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为了实现价值增殖,“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夺去了道德上和身体上正常的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过早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另一方面,资本家“节约”使用劳动力的另一面则是对其他劳动力的“主动”废弃和浪费,这些劳动力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产业后备军,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迅速扩张所需的人口以及摆脱周期性经济危机所需的人口,都是由庞大的后备过剩人口来提供,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可变资本的浪费,既体现在对就业工人生命和健康的废弃和浪费,也体现在对失业工人的废弃和浪费,且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节约观研究”(13CKS020)阶段性成果)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