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之声】用科学战胜病毒疫情

2020-03-17 01:47:40 来源:求是网 作者:张士涛 江勇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主席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要求和重大指示,十分强调对疫情要“科学防治”。3月2日,在抗击疫情斗争的关键时刻,习主席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视察,对研究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和科学指导。习主席指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疫情防控源于科学指导,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病毒作为微观世界的生命体,透视其病之源、毒之理,破解其进化和传播机制,必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一、从科学视角认识病毒疫情

  习主席强调,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要求全党全军全国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从病毒传播到酿成一场瘟疫,虽属小概率事件,但疫病一旦成势,带给人类灾害损失难以估量,其历史镜鉴让人不寒而栗。

  追溯人类历史,疫病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威胁。公元前5世纪,席卷雅典的一场瘟疫直接导致近四分之一的官兵死亡,此“疫”是雅典输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重要原因,古希腊文明由盛转衰。公元2世纪中后期,席卷古罗马的瘟疫,夺走了罗马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古罗马文明从此走向没落。16世纪发生在美洲大陆的天花疫病,造成印第安人人口巨大损失。一战末期暴发的世界性大流感,最终导致全球10亿人感染、超过5000万人死亡,远超战场的伤亡人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疫病灾难。瑞典病理学家弗克汉斯深刻总结:“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病毒疫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危害?其中原因很多,但病毒跨越宿主生存环境引发其毒性释放却是不争的事实。

  病毒出现于生命起源的早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土著”;它们形态极小,最大的也只有300纳米,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它们数量庞大,全球仅水域中就蕴含超过1×1030的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如果将它们一字排开,总长度竟达2亿光年;它们无处不在,地球上凡有生命的地方皆有病毒的身影,从海洋到陆地,从植物到动物,从细菌到真菌……甚至在人类基因组中,都包含有病毒基因组序列;它们结构简单,基本都是“遗传物质(DNA或RNA)+蛋白衣壳”模式,不具备能量合成和新陈代谢功能,是地球上最简单的生命体。然而,如此庞大的病毒家族,却无法独立生存,需要找到理想的宿主来完成繁衍进化,一旦离开宿主,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科学研究发现,病毒疫情属于“小概率、大危害”事件。病毒对宿主选择极为“挑剔”,每一种都有严格的宿主范围。通常情况下,病毒难以从一个宿主向另一个宿主“迁居”,但当某些哺乳动物病毒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够成功跨越宿主种间屏障,实现越界传播和快速进化,引起新宿主发病和死亡。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病毒对人类不构成危害,只有极少数病毒能够真正成功跨越种间屏障,并能在人类宿主中增殖和持续传播,进而可能引发疫情。迄今为止只发现有14种烈性病毒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如天花、流感、肝炎、艾滋、SARS、埃博拉等。

  检视当下疫情,新发突发传染病始终牵动全球神经。近年来,先后暴发的SARS、MERS、埃博拉以及此次新冠肺炎,引起了全球警觉与恐慌。目前的基本共识是,传播力强的病毒,病亡率往往较低;病亡率高的病毒,传播力通常有限。如SARS疫情,世界29个国家报告感染人数为8422例,死亡为916例,病亡率约为10.8%;新冠肺炎疫情以我国病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1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793例,累计死亡病例3169例。初步推断相较SARS冠状病毒,新冠病毒传播性极强,而病亡率较低,但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却无法估量,疫情在短时间内造成数万人感染、波及多个国家,拉响全球警报。

  二、以科学手段进行疫情防控

  应对重大疫病威胁,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习主席视察军事医学研究院时强调,要坚持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治、可控方面合力攻关,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图为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军队医学专家组人员正在进行样本处理 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防控疫情必须科学把握病毒传播与感染机理。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攻关研究,我国科学家证实,这次发生的病毒疫情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与类SARS病毒具有共同祖先,并存在较强的人间传播特性。与2003年SARS相比:两者传播源头相同,均为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其病原均源于野生动物。两者致病机理较为相似,都是引起肺部感染,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长时间暴露于存在高浓度病毒的相对密闭空间也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不同的是,SARS潜伏期相对比较短,发热比较高,重症病人也比较多、病亡率较高;而新冠病毒潜伏期相对较长,通常不超过14天,病情相对比较轻、病亡率较低,但传播性更强,传染数R0值估值为3.8(即平均1人能传播3.8人),明显高于SARS(R0值为0.85—3)。两者均对人群易感,SARS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儿童和老人较为少见,多地发生过“超级传播者事件”(即一次性暴露造成10人以上的续发病例),患者家庭成员和一线医务人员均为高危人群;新冠肺炎患者主要集中在30—79岁年龄段,患者家庭成员和一线医务人员同样是高危人群。

  防控疫情离不开科学指导,战胜疫情关键靠科技支撑。从病毒疫情的传播与致病规律看,疫病传播扩散主要历经三个关键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控制疫情传播,需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环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