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之殇:培育高质量体育人口任重道远 经过了漫长的假期,全国中小学校近期陆续迎来复课,“学生体能下降”的话题也随之而来。“原本800米测试一个班有十几人能得满分,现在一个都没有了。”一位中学体育老师向记者透露,“疫情期间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在线体育课,但由于缺少老师的现场监督,孩子们锻炼积极性不高,到课率只有60%左右。” “只要离开学校,许多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体育课仍不够完善。”华舰体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晓春说,“目前中国的体育人口大约只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有一大批接受过学校体育教育的人在毕业后就再也不锻炼了。这种体育人口的流失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能在学校里培养一项运动技能和爱好,导致他们对体育的忠诚度不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达到40%及以上。不少人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聚焦于体育课,然而随着大家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高,其缺少项目支撑、专业含金量较低等短板也日益暴露出来。 “据我观察,目前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课还停留在单纯追求体育行为的阶段,让学生跑跑跳跳、活动一下,就算达到目的了,并不会针对某项体育技能进行持续系统性地培训,这导致很多孩子最终一无所获。”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孟林盛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的症结或许就在于此。当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教师的专业水平、配套场地设施等一系列难题。” “培育高质量大基数的体育人口是迈向体育强国的必要条件,而作为其中关键一环的体育课仍然有待提质升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晓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