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寿抬工号子响乡间 一唱就是200年

2017-05-04 09:45:24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袁丽霞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摘要】“不唱号子路难行”,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运输全靠肩挑背磨,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需多人合作整体用力,仁寿抬工号子由此产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不唱号子路难行”,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运输全靠肩挑背磨,而重物靠一人无法搬移,就需多人合作整体用力,仁寿抬工号子由此产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多的一队号子发展到128人,所抬之物重达2吨。

  抬工号子既是劳动号子,也属民间歌谣,这些平仄押韵的七字或五字句,唱腔高亢嘹亮,节奏感强烈,极具地域特色。

  “扳弯弯来扳弯弯,一边是坎一边田。路面已被雨打湿,路边又被牛踩烂。观看之人心胆战,伸出舌头喊声天。主家心中在祝愿,祝愿抬匠保平安。抬匠师傅有主见,号子喊得溜溜尖。一步一步朝前移,慢慢走来慢慢扳。前排扳弯后排看,头杠伙尾看中间。后排扳弯前排慢,齐心协力扳过弯……”这首名为《扳弯弯》的抬工号子,生动地描述了抬工们在过窄道、弯道、坡道时临危不乱的高超技艺。

  仁寿抬工号子有通俗文雅的严肃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过去姑娘出嫁,时兴4人抬花轿,抬工把花花号子吼得随心所欲,既表达祝福吉祥,又把含羞的新娘调侃个够。出殡入葬,抬工们又喊唱得让人掉泪。

  1970年,仁寿开始修建黑龙滩水库时,就有6万多名抬工组成7500多个抬工号子队,参加水库及配套工程建设,砌筑大坝的28万立方米方条石,都是抬工们一肩一肩、一杵一杵地抬上大坝的。

  抬工技艺和号子通过抬工的师带徒和口耳相传,一代代延续和发展下来,最多的时候仁寿本地抬工队伍有3万多人。现在随着交通设施完善,货物运输越来越方便,抬工迅速消失,现只在农村丧葬仪式上还可见。

  近日,仁寿请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表演仁寿“抬工号子”的方言音乐剧《抬工魂》,并拟将其作为文化旅游产品长期保留下来。这部剧以仁寿抬工参与黑龙滩建设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展现抬工的生活感情故事,串联出仁寿从贫穷走向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充分展现了仁寿抬工文化精神。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