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捐款后却不给孩子看病?网络募捐缘何难摆脱质疑缠身窘境

2018-04-17 20:06:46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韩丹东 杨雨桐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摘要】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南省周口市一对夫妻以3岁女儿患疾病为由发起网络募捐,这对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时送孩子就医,而是在当地相关部门督促下才送孩子去医院。目前,警方正在调查夫妇是否涉嫌利用女儿诈捐。

  调查动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南省周口市一对夫妻以3岁女儿患疾病为由发起网络募捐,这对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时送孩子就医,而是在当地相关部门督促下才送孩子去医院。目前,警方正在调查夫妇是否涉嫌利用女儿诈捐。

  此事引发社会对网络募捐的关注。网络募捐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近年来,网络募捐迅猛发展。成本低、传播快、效率高,成为不少确需帮助的人选择网络募捐的理由。

  然而,在网络募捐平台,真伪信息难辨,诈捐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一次次透支着社会爱心,也对网络募捐平台监管提出挑战。

  诈捐事件时有发生

  2016年1月,所谓的“知乎女神”童瑶炮制“鸡汤文”,又注册另一账号扮演患病女大学生“ck小小”,然后上演起双簧苦情戏,骗到15万余元爱心款。被网友拆穿身份后,选择投案自首。

  类似的通过网络募捐诈捐事件时有发生。

  为规范网络募捐运转,民政部于2017年公布了《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

  两项行业标准明确规定,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平台不应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个人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公开募捐信息不应与商业筹款、网络互助、个人求助等其他信息混杂。个人为解决自己或者家庭困难,提出发布求助信息时,平台应有序引导个人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对接,并加强审查甄别、设置救助上限、强化信息公开和使用反馈,做好风险防范提示和责任追溯。

  尽管两项行业标准对网络募捐相关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但现实中仍不时出现一些问题。

  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众筹项目刷屏朋友圈。按照“同一天出生的你”项目设计,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信息后,系统会出现一位与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贫困儿童。此时,网页会鼓励网友向这位贫困儿童捐款1元。该募捐引发不少人参与。不过,有人质疑该活动涉嫌诈捐。有网友发现,一些贫困儿童的资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几个,甚至大多数小朋友的理想都一模一样。后经民政部门调查,此次募捐活动涉嫌违反了慈善法有关募捐信息发布的规定。

  平台审核有待加强

  记者梳理发现,诈捐事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募捐信息作假;二是善款未专款专用。不管是募捐信息还是善款用途,都涉及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管理。

  在实际中,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管理工作如何?记者选择了两家平台进行调查。

  在一家筹款平台,记者了解到,发起筹款需要提供三部分材料:患者与患者本人身份证合照,成年人需提供身份证,未成年人可提供户口本或者出生证明;收款人的银行卡信息,收款人与患者的关系证明;近半年内加盖医院公章的诊断证明原件。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