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方案趋于成熟:养老金如何领 退休年龄咋改

2020-11-27 20:48: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郭晋晖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延迟退休渐行渐近,这次应该不会再“虚晃一枪”了。包括弹性退休在内的一系列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经趋于成熟,出台时间亦指日可待。按照此前人社部制定的时间表,2021年将成为实施延迟退休的最佳时间窗口。

  “小步慢走、弹性实施、强化激励”是中央对延迟退休改革的最新定调。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中提到,延迟退休将会坚持统一规定同自愿选择相结合,小幅逐步调整,以减少社会震动,争取更多支持。

  延迟退休是我国当前最受关注和讨论的公共政策之一,然而在老龄化的倒逼之下,延迟退休已经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和遏制人口抚养比快速上升的必然选择。

  除了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之外,强调激励作用的弹性退休也进入了决策层视野。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已经实行了70多年的强制退休制度或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政府只需要制定领取法定养老金的年龄,民众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何时退休。

  难产的延迟退休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其实,早在2016年7月人社部印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提出制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按照当时确定的时间表,延迟退休的具体方案会在2017年向社会正式公布,预计2021年正式实施。

  虽然最终的方案在“十三五”期间没有如约而至,但据第一财经了解,相关部门当时确实制定出了一套较为成型的方案,即大约每三年提高一岁。该方案的基本原则是:小步慢走,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同时在延长退休年龄之前建立缓冲的机制,尽量减少退休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此外,这个方案还提出会适时引入弹性退休政策,不实施一刀切,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形成调节退休年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虽然学界有共识,政府部门也有方案,但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非常艰难,其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误认为延迟退休会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过去计划生育时代留下来的“政府来养老”的口号也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老龄化的教育进行得不够及时,难以取得民众的共识。

  事实上,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延迟退休已经成为个人顺应预期寿命延长趋势、国家应对长寿风险冲击的一个必需的政策选项。

  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23.0%,大大高于我国总人口的世界占比(18.2%)。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我国退休年龄(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男60岁)制定于70年前,上世纪50年代规定退休年龄时,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0多岁,到改革开放之初时,劳动保险法下的退休制度是37个人工作,一个人退休。而到了2019年,我国预期寿命达到77.3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为3∶1,但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改变。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近日撰文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难以如期推进,甚至很多劳动者尚未达到退休年龄便实际退出就业市场,这加剧了劳动力短缺趋势,加大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也降低了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他将出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时间表路线图列为“十四五” 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紧迫任务之一,其重要性就排在“优化计划生育制度,实现家庭自主生育”之后。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第一财经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可以推后支付养老金,这样就可以缓解养老金的压力,二是延长工作会增加社保基金的收入和积累,通过这样的“一进一出”,延迟退休能极大地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