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子中毒事件初步定性 一道家常美食缘何开出“恶之花”?

2020-10-17 21:07:22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莉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椰毒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易在食品表面生长。通常存在于发酵的米面、变质银耳或木耳,以及其他变质的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红薯粉等中,夏秋季节这些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因贮存不当而被污染。

  我国学者于1977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了椰毒假单胞菌,与1934年印度尼西亚发酵豆制品食物中毒分离株同源。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食物,在适宜的温度下,24~48小时后便会产生米酵菌酸。

  近年来,我国东北、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份均曾有椰毒假单胞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告,这些地方的人们更喜欢使用发酵的米面制作食物,自然发酵的温度(20-30℃)也是椰毒假单胞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能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而“酸汤子”作为玉米面发酵而制成的食物如果保存不善,自然也就成为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温床。

  “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毒性很大,加热也无法去除,病死率很高。” 何计国表示。

  对此次中毒事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科协聘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在其微博上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一个“毒素聚会”的典型案例。“卫健委专家已经确认,样品中有高浓度的米酵菌酸,是致死的主因。当然,也同时有黄曲霉毒素。我猜想,如果撒下大网去检测,还会发现其他毒素的存在......不过,只要有高浓度米酵菌酸这一样,就足够致死了。”

  专家建议:更应注意食物的制作及保存

  “我觉得这些问题好像不是很对路——提醒人们注意‘水泡’食品的安全性,才是最最要紧的事情!”在“酸汤子”事件的热搜词还在“黄曲霉素”阶段,范志红已经预见到了“真凶”另有其毒,“制作酸汤子时,用水浸泡玉米面或玉米碎,任其自然发酵,产生酸味。这个过程非常危险。”

  资料显示,有三类食物如果被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容易发生椰毒假单胞菌中毒。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二是变质银耳、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事实上,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引发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此前便屡见不鲜,无分南北。

  近期来说,2020年7月,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近日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11位顾客在一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其中一名5岁的小男孩经抢救无效去世;2020年10月,只因吃了一盘家常菜“黑木耳”导致中毒,7岁的雯雯、弟弟还有妈妈被送往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抢救;2015年7月,浙江的陈先生吃了泡发快3天的黑木耳引起中毒,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一周后才脱离危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