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竹编行当技艺不能丢

2019-05-03 10:10: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钱晨菲 彭晓霞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在浙江杭州富阳区里山镇的一幢独立小楼内,66岁的夏良田戴着老花镜,坐在小板凳上,布满皱纹的手不停地牵引着一根根纤细的篾条。他是竹编艺人,也是杭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这门手艺很可能要失传了”,面对竹编行当的后继乏人,老人忧虑表示。

  断指少年求艺谋生

  “我的右手有残疾,4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为了谋生,夏良田尝试学习了很多手艺,泥水匠、木匠,都没有让他产生兴趣。

  16岁那年,村中想要培养本地篾匠,夏良田被推荐去当学徒,虽然师傅没有倾囊相授,他还是爱上了这门手艺。

  往后的求艺之路却艰辛异常。因为生产队的活不能缺勤,夏良田只能隔三差五的偷偷外出学艺。“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师傅的行踪也不确定,翻山越岭,起早贪黑是常态。”夏良田回忆,他曾四处求学于杭州余杭、湖州德清等地,期间共向七、八个师傅学习竹编技艺,不知道走过了多少路,走坏了几双鞋。

  19岁时,夏良田已熟练掌握竹编技艺,锯、剖、劈、抽、刮、削、磨、编、扎、绕、缚,每道工序都得心应手。然而随着现代工业产品的发展,竹制品日益淡出市场,夏良田也改行做起了其他行当。

  100件竹编样品成教科书

  不做专业篾匠行当多年后,夏良田在外地看到了一只自己当年做的状元篮,售价超过了5000元(人民币,下同)。

  “看到状元篮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贵的不是篮子本身,而是背后的竹编技艺。”此后,一心一意做竹编成为了夏良田生活的全部。

  夏良田的作品既保留了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传统图案风格,又通过创新和艺术化的手法使这些图案千变万化。“只要掌握龙鳞、外圆内方、梅花眼、蛇皮等基础图案,就能变化出无数其他的图案,甚至还能编出立体的效果。”

  为了让竹编技艺不仅停留在纸上,他精心制作了100件各式竹编样品送到了当地非遗中心。除了各种图案的竹编作品,夏良田还将一些竹家具进行分解。

  他说,将复杂的工艺进行拆解,就是为了让学习竹编技艺的人看到后一目了然地了解制作工序。100件作品就像是竹编的教科书,将作为传承的“样本”留存。

  接班人难觅

  “喜欢上了,就不会觉得累,哪怕从晚上一直编到天亮,心里还是很高兴。”在夏良田心中,竹编是他的幸福来源之一。然而如今这门手艺却濒临失传。

  被问及若手艺失传了如何打算,老人一瞬间红了眼眶,连连摆手,“那不行的,不行的”。

  其实,多年来夏良田一共收过八个徒弟,但是没有一个坚持到最后。“做竹编赚的是辛苦钱,以双面繁体字‘囍’字为例,每根篾条宽仅2毫米,完成一幅长宽均为50厘米的竹编画,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虽市场价约5000元,但只有极少数懂得它价值的人才会购买。”夏良田深知,靠这项手艺已经挣不上钱了。

  他回忆,也确有人欣赏竹编技艺。在一次义乌国际博览会上,有位外商以2800元购买了他编织的一只“金盆”,并希望再订购500只。苦于一个人忙不过来,这张订单只能不了了之。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了,更喜欢在外打工。我现在身体大不如从前,想坚持做到75岁,收几个徒弟尽力把竹编技艺传下去。老祖宗的技艺就这样丢了太可惜。”夏良田说。(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