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换医院CT再拍一遍?什么在阻碍医疗影像共享

2018-09-27 17:10:38 来源:半月谈 作者:高皓亮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摘要】手里拎着几张“片子”来去匆匆,托熟人、找专家看病,这是各医院最常见的一幕。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一次CT检查,要拍出数千幅图像,给到患者手里的胶片最多不超过1/10。

  半月谈记者 高皓亮

  手里拎着几张“片子”来去匆匆,托熟人、找专家看病,这是各医院最常见的一幕。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一次CT检查,要拍出数千幅图像,给到患者手里的胶片最多不超过1/10。一旦本院无法确诊,需要再换一家医院就诊,这寥寥几张“片子”不能满足诊疗需求时,又得花费成百上千元重拍。

一位患者在进行影像诊断 刘军喜 摄

  一张胶片折射的是影像共享难题。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除受制于设备、技术、诊断等因素外,影像共享还面临信息传输“断头路”、各方“小算盘”等诸多人为障碍。

  信息要多跑路,谁料上了“断头路”

  在基层得不到准确诊断,辗转到上级医院挂专家号,专家有可能出差,或专家号根本抢不到。有的患者费尽千辛万苦挂到了专家号,掏出袋子里的胶片却被发现无法诊断,还得重新排队做检查,又得两三天,这让从事影像工作多年的江西某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颇为无奈。

  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做一次CT检查可拍出数千幅原始图像,影像医生通过选取其中横向、侧向等不同方位的图像,为临床医生提供立体的观察影像。相当于把一个患者横在医生的面前,一层层分开来看,而有限的胶片只是一张张平面图。

  早在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提出,制定相关信息数据标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的共享。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影像原始图像被储存在各家医院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由于医院各自选择不同的信息系统,制式不一,接口不一,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互为“信息孤岛”。“就好比开车,虽然有路,却都是‘断头路’,路和路之间不通。”上述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说。

  在这一现实状况下,患者如想带走原始图像,一般只能用最原始的拷贝办法,医院大多还会要求患者购买一个新U盘,原因是担心病毒威胁医院信息系统安全。

  江西某三甲医院相关处室负责人指出,在数据壁垒下,患者既往就诊信息被分割在不同的医院,导致诊疗信息不完整、不延续、不准确,既影响诊疗质量,医疗数据的价值也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