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产业升级 人才缺口还需靠制度弥补

2016-09-16 13:46:55 来源:央广网 作者: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央广网北京9月1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边是找工作难,一边是招工难,这样的情形还在上演吗?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有过半参与调查的企业反映,招聘员工比往年更困难。

  这份报告通过随机抽样,选取3500多家上海企业为样本开展调查,结果显示,招聘员工比往年困难的企业大约占53%,企业平均招聘满足率为83%,这也意味着上海企业16.7%的招聘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满足,这些就业机会自然会因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而流失。

  从不同行业的企业招聘满足率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招聘满足率最高,达到92.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聘满足率较低,只有77.5%。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上海并非孤例。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发布的《2015年度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24岁及以下异地务工人员占比持续下降,自2009年以来降低了19.9个百分点。去年,一个求职者可以对应个1.48个职位,显示劳动力供给趋紧趋势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劳动力总体供不应求态势延续。

  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结构性调整正在持续进行之中,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已经超过了70%,战略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力推,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显然无法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作为产业升级的“排头兵”,一线城市遭遇的劳动力人口匹配障碍如何破解?

  苏海南:找工作难和招工难是个两难问题。首先,在我们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加快的大背景下,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涉及到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这个问题不仅在一线城市频频出现,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现在有的报刊说,一线城市是“人才荒”,我认为“人才荒”这三个字稍微重了一点,总的来说应该还是“人才缺”,也就是说,人才总量不足的矛盾虽然存在,但更大的问题是人才结构不匹配。目前在一线城市中,部分产业、部分职业、部分层级和岗位缺少相适应的人才。

  其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很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我们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速度在加快,因此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显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另外,劳动力总供给在逐年下降,因为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特别是我们的大学教育以及单位培育人才的体系体制很不适应目前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

  第三,面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应该顺时应势、健全制度、完善政策、积极应对。什么是顺时应势?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总量、总供给开始下降,我们要适应这一客观事实,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同时,我们也要健全制度,完善政策。首先,我们要健全人才引进规划制度,一线城市都应该根据本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远景和中长期的需求来制定自己的人才引进规划。其次,城市引进人才的户籍制度也十分重要。现在城市的常住人口很多,但真正落户的还不是太多,关于那些本城市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我们需要利用一些相关的政策让他们落下户来。第三,人才培养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我们的大学教育要能够适应我们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劳动性市场、人才市场提供相应的人才。另外,各用人单位也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制度。第四是人才的薪资福利制度。第五是一线城市的房价调控政策。我们要让这些进入一线城市人才的能够买得起房。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度政策需要健全完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