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估值优势依然吸引中概股回归

2016-09-09 14:33: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责任编辑:任燕萍 字号:T|T

  作者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最近一段时间,在2016年初呈现爆发之势的中概股回归热潮大有转冷趋势。中概股私有化回A股热潮始于2015年,在不到300家的中概股公司中,有超过30家推进着私有化进程。现在欢聚时代、爱奇艺、陌陌、世纪互联等一大波公司纷纷表示放弃或暂缓私有化,但笔者以为,回归A股的巨大优势依然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概股。

  站在A股投资者的角度,中概股大面积回归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标的,有益无害。站在监管机构角度,加强监管、稳定市场、为注册制改革创造基础,依然值得优先考虑。站在中概股公司角度,资本运作是公司的权利,顺应市场发展才能求生存。站在宏观经济角度,中概股回归的本质是资本置换,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值得货币当局和监管部门充分重视。

  当初中概股之所以远赴海外上市,正是因为中国的资本短缺,无能力投资成长性公司。中概股今天的回归,也是源于国内资金越来越充裕,同时企业和居民都有强烈的理财需求。中国已经从一个严重资本短缺国,一跃成为资本输出国,大面积的跨国并购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环顾世界金融市场,欧元区和日本等央行的名义负利率政策,正在蚕食着跨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增长预期。而美联储迟迟不肯货币政策正常化,美元长期实际负利率也让美国资本市场收缩风险偏好,黄金价格抬头、中概股“被冷淡”也就不难理解了。受益于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海外上市企业,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尽快进行资本置换,毕竟稳定的股东结构和上市场所,是企业持续发展和再融资的根本保证。

  但是,对于国内价值型的机构投资者而言,有回归计划的中概股公司绝大部分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盈利模式,早已渡过企业高增长的初始阶段,进入了横盘整理,估值模型恐怕要大打折扣。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以散户为主,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也缺乏重拳打击的惯例,在那些已经急于套现的PE看来,国内的散户恐怕是“最好割的韭菜”了。

  今年5月,证监会表示对中国企业海外退市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这被市场解读为中概股回归会受到严格的限制。笔者以为,虽然证监会是否加强监管尚无定论,但给中概股开绿色通道却是不太可能的。

  今明两年,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矛盾,仍是落实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化解存量问题、加强各方面监管,明确注册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中国经济2016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沪深股市即便要给个别企业开绿色通道,也应该倾斜于改革最需要的战略领域。比如以下三类:围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企业,地方政府投融资创新PPP的管理企业,各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在这些领域中,民营资本由于担心风险而踌躇不前,现代企业制度股权投资又急需增量资金,国务院多次召开高级别会议给民营资本投资好政策,远比中概股回归更应被A股照顾。

  从更加长远的大战略上考虑,如果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供给侧改革的支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规则明确的注册制、职能差异化定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措施的前提。把中概股回归放在A股变革的大框架下审视,货币当局和监管机构短期内依然应该忌惮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和A股市场的流动性压力,不宜大规模放行。同时,更不宜编织诸如“市盈率低于20倍”等非市场化指标,达到限制中概股回归的效果,这与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市场化大目标背道而驰。

  对于渴望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中概股公司,新三板市场也许是一个更现实的选择,也是一块“试金石”。基于这个逻辑,随着新三板市场分层监管、分层交易的改革,流动性会提高,也会提升挂牌公司的估值。说白了,只有那些对自己公司业绩长期有信心、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中国资本市场有信心的中概股,才会“绕道”新三板。而国内的投资者也不必心急,不妨来个持币待购!(中新经纬APP)

  (本文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专家简介】:许维鸿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讯网等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曾就职于英国路透集团、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法 国外贸银行集团巴黎总部。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宏观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新兴市场发展模式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