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专题片中的惨痛案例 再次凸显“化工围江”困境

2021-01-26 14:40:2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煦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郭煦 “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而更无法弥补的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78人死亡,76人重伤,640人住院治疗,22046户房屋受损。”这是四集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中,披露的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的一组数字。

  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痛苦,不少家庭安宁的生活,在一瞬间被炸得粉碎。

  在该专题片第一集《政治监督》中,详细披露了这一特别重大爆炸事故中鲜为人知的细节。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是一起长期违法贮存危险废物导致自燃进而引发爆炸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春节前后,全国各地在从严从实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安全生产治理和安全生产隐患集中整治也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事实上,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发生之前,长江经济带固废与危化品事故已经屡见不鲜,尤其是危化品堆放存在重大隐患。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化工围江”问题积重难返,迟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长江经济带城市安全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十分突出,危化品治理困境重重。要多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危化品行业治理体系,提高危化品行业治理能力,才能避免安全事故频发。

  每一次事故都是血的教训

  中国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达21万家,涉及2800多个种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安全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重特大事故教训深刻。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人口和生产总值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然而,长江沿线化工产量占全国46%,积重难返的“化工围江”等问题也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安全生产风险事故高发。

  宜宾是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之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创新型城市,但是化工产业的环境溢出效应和近年来发生的爆炸事故,给西南明珠蒙上了阴影。

  早在1987年5月3日,四川北方红光特种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光化工)TNT车间发生重大爆炸,爆炸药量约19吨,死亡职工7人,重伤8人,轻伤52人,整个硝化工房被炸成一片废墟,直接经济损失近600万元。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操作工临危时不踩安全放料阀,导致硝化物的非正常能量逸散。而红光公司管理混乱、纪律松弛、安全意识淡薄是事故不可避免的本质原因。本次事故产生的危险废物保守估计在2万吨以上,由于处理能力有限,目前绝大多数危废仍填埋在厂区之下,成为了历史遗留问题。

  红光化工靠近长江一级饮用水源地及自然保护区。大量固体废弃物填埋以及废水、废气等问题一直令周围居民头疼:“固废不彻底处理不仅造成水污染,也有安全隐患;高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通过渗漏直接进入长江;气味很呛人,有时睁不开眼睛……”企业因为固废、废水处理能力不足,厂区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水平落后和废气处理标准落后、废气治理及监管存在漏洞等原因,多次受到当地主管部门处罚。

  无独有偶,2018年7月12日,四川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达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9人遇难,12人受伤。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142万元。经计算,事故释放的爆炸总能量为230公斤TNT当量。

  应急管理部指出,恒达公司无法无天,胆大妄为,目无法纪,唯利是图,违法违规组织生产,企业存在未批先建、违法违规生产、实际生产产品与设计不符等问题,其生产工艺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基本没有安装安全设施,根本不具备应急处置能力。

  事故发生前,宜宾市安监局就在检查中发现恒达公司未批先建,要求其立即停工并补办危化品建设项目“三同时”手续。但该企业仅在2017年12月补办了宜宾市安监局发给的安全审查意见书。2018年3月15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未通过,在办理有关许可手续的同时,拒不执行停止建设指令。事故发生前,主要建筑物已基本完成,但是安全设施几乎还没有建设。

  而这一事件,也让当地政府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到位,片面追求地区生产总值,盲目引进化工项目,未考虑沿长江经济带产业限制政策要求,安全红线意识淡漠、监管不力、绿色发展理念不牢等问题暴露无遗。

  依照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发布的宜宾恒达科技有限公司“7·12”重大爆炸着火事故调查报告,宜宾恒达公司未批先建、违法建设,非法生产,未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事故的发生负主要责任。

  “恒达爆炸事故”拷问地方政府对企业安全环保的监管能力,暴露了一连串的薄弱环节,有些责任部门甚至形同虚设。

  宜宾之困: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环保安全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事故频发,背后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固废处理难题一直困扰着上述企业。

  宜宾市南溪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目前的固废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危废处理方面,大型的危废处理单位仅有两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四川省正在对固废处理进行重新布点规划,暂时不接受企业自建固废处理的申请,这也为企业的危废处理带来了影响。

  2018年9月,红光化工总经理姜能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现在化工企业对危废处理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我们在联系危废处理单位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处理单位连电话都不接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处理单位的能力已经饱和,无法再继续接受更多的危废处理请求。

  红光化工和恒达公司是四川省仅有的两家硝化企业,而红光化工与响水发生“3.21爆炸事故”的天嘉宜车间,系同类产品、同类工艺,具有相同的安全隐患。“3.21事故”发生后,红光化工总经理姜能作为行业专家参与了事故调查,红光化工亦“主动停车”。

  2020年5月底,红光化工复产,但还没过两个月,就因为未整改到位、焚烧炉未完成、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下复工复产,被应急部门紧急叫停。

  就在红光化工停产整顿期间,宜宾又发生爆炸事故。2020年9月28日下午4点多,宜宾伊瑞达紧固件有限公司发生爆炸,现场升起浓烟,周边大量民房受损。据当地通报,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轻伤。

  2020年10月9日,是当地政府要求红光化工依照专家组要求完成所有问题整改的最后期限。红光化工宣传部负责人对媒体称,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应国家“重案2020行动”要求进行了招标整改,但是不了解招投标和整改的具体信息。

  红光化工作为一家老企业,在几十年的企业发展中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如今直面“长江大保护”的新时代课题:固体废物有效清洁的问题仍旧棘手,危险工艺的优化升级迫在眉睫,空气污染、水污染急需系统治理……也要拿出新时代的答卷。

  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化工围江”问题积重难返,迟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川在当年三线建设中有不少化工企业,多涉及硝化等危险工艺,又多是沿江布局,宜宾等地就很典型。这些企业在建设时限于当时物质和技术条件,装备水平不高,自动化程度低,环保处理能力不足,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以及环保事故。当地安监环保部门对这些涉危企业进行排查和整顿,也可能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冲突,安全、环保监管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面临发展和环保、安全的多重压力:地处内陆、经济相对落后,追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需求非常强烈,而生态环保、安全生产也是碰不得的红线。要真正做到以“铁的意志”“铁的手腕”,将美丽中国蓝图绘到底,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避免企业五次三番未整改到位就带病复产、开开停停的覆辙。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长江经济带危化品监管治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监管执法工作落后、地方政府站位不够高、执法出现宽松软现象、监察工作形式化、执法一刀切问题突出、源头管理失控。其次是行业监管与综合监管边界不够清晰,危化品行政职责边界不清、基层监管组织不健全、监管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

  事实上,在危化品行业治理与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层面,我国目前已形成覆盖从危化品企业市场准入到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各环节,从事前许可、事中监管到事后追责的全过程和较为完备的危化品行业监管框架,已建立起包括危化品登记制度、目录制度、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安全使用许可制度、经营许可制度、安全评价制度等重要制度在内的危化品监管体系。

  但客观上看,仍存在立法整体层级不高、操作性不强、部门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问责机制不完善等不足之处,影响了危化品行业治理的效果。同时,危化品行业监管和执法实践存在的问题,也是治理效果不佳、重特大安全事故不绝的突出原因。

  六措施并举提高危化品行业治理能力

  2020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的实施意见,开展专项整治举措。

  竹立家说,在此背景下,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危化品行业治理体系,提高危化品行业治理能力。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以《安全生产法》与《危险化学品安全法》为核心,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支撑的“2+N”危化品立法体制,是危化品行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基础。

  其次要健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危化品行业的治理往往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多机构、跨区域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带来监管缝隙众多的弊端,亦面临各主体职责不清、协调不力、沟通不畅、外部监督力量缺位等现实困境。鉴于此,健全完善科学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便成为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

  第三,要健全完善监管执法机制。过去发生的一些危化品安全事故暴露出当前管理存在事前监管虚设、行政许可把关不严、事中监管缺位、事后问责标准不明和制度化程度不足的缺陷。

  第四,要健全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事故一旦发生,应急救援机制的完善就为事故的及时处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提供了最后的安全垫,对于减少事故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要健全完善信息舆论监测机制。通过信息舆论的监测、预警、研判与综合分析形成决策,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决策失误。

  第六,要健全完善监管保障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必要加强从人员保障到物资保障、从技术保障到文化保障的全方位保障机制,为危化品行业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全国40%的造纸、43%的合成氨、81%的磷钱、72%的印染布、40%的烧碱产能聚集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其中,上游地区以化工、医药、冶金、建材、火电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比例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仍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下游地区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园区占比较高,园区产业结构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近年来,重化工污染企业呈现出陆续由传统的下游东部集聚区域,如江苏、浙江等,向中上游中西部省份,如湖北、湖南、重庆等集聚的趋势。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安全生产科学院原院长刘铁民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安全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十分突出,化工行业整体安全条件差、管理水平低、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集中,在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安全风险,导致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

  以刘铁民、竹立家等应急安全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一份《长江经济带危化品治理难点及政策建议》对此给出了一系列建议,刘铁民指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T”形空间结构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发展轴。根据国务院出台的《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通过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产业科学有序的转移与承接合作,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

  “对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化学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产业的跨区域转移进行严格监督,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实施最严格的环保、能耗、水耗、安全、用地等标准。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向长江中上游转移。”就此,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原主任乔仁毅说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