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写入家庭教育法草案!有位被家庭暴力“四百下”的10岁男孩 经爱心人帮助终成一代大师

2021-01-20 15:28:4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子华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家庭教育法草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草案提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对未成年人有性别、身体状况等歧视,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引发网友关注。

  你知道么,位被家庭暴力“四百下”的10岁男孩,经爱心人帮助终成一代大师。《四百击》原来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的名字,由一位曾是问题儿童的伟大导演拍成,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959年的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颁给了一部讲述“问题少年”的电影的导演。而最最巧合的是,这位导演也曾是个“问题少年”。

  这部影片的名字叫《四百击》,得名于法国民谚:“不听话的小孩要打上400下,他才能变成一个好孩子”(有点类似于我国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导演的半自传体作品。

1597713730598964.png

  上图中那个咬手指的腼腆年轻人,便是影片导演,当年只有27岁。前面的小主演14岁。左为专门来捧场的超现实主义大师让·谷克多,右为黑色电影大师爱德华·罗宾逊。两个男孩成了当天晚上的焦点。

  然而,在这众星拱月的时刻,导演脸上却掠过一抹忧伤。因为有一位5个月前去世的人,没能看到他成功这一天。是这个人当年把他从管教所领出来抚养成人,避免了电影《四百击》里主人公安托万的命运。

  这个导演就是“新浪潮”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而那位领养他的人,便是法国战后电影理论奠基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左翼社会活动家、《电影手册》创始人、法国战后国民教育家——安德烈·巴赞。

1597713808147693.png

  安德烈·巴赞

  特吕弗是个私生子,从小先后被寄养在乳母和外婆家。直到10岁才回到生母和继父身边。喜怒无常的母亲总是对特吕弗左支右使,动辄打骂。僵板的学校教育,使他经常逃课阅读巴尔扎克,去社会“体验生活”。

  特吕弗擅长伪造请假条、成绩单上的家长签名。然后躲在朋友家一整天,读书、聊天、喝酒、抽烟。他从来不与同龄孩子玩,也不向父母要零花钱,而是出去自己挣,或者从家里偷点,然后用来买书。

  特吕弗为书店和文具店打零工,并倾囊购买巴尔扎克、普鲁斯特、谷克多等作家的大部头全集,或者躲在电影院里看阿尔贝·冈斯、乔治·克鲁佐、雅克·贝克、罗伯特·布列松等战时留在法国的导演的电影。

  二战结束后,法国百废待兴。安德烈·巴赞等人发起了恢复国民教育运动,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对法国青年进行扫盲和义务教学,来保障工人阶级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以达到振兴国家、恢复人民元气的目的。

1597713912182377.png

  安德烈·巴赞在战时即开始了流转全国各地的义务教学活动,发现电影是卓有成效的工具

  15岁的特吕弗和朋友也在搞电影组织,却很快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他从养父的办公室偷来打字机去卖,卖了4000法郎,依然还不掉债务。震怒的养父把他拎到了少年管教所,特吕弗成了少年犯。

1597713953434594.png

  电影《四百击》中还原了导演少年时偷打字机的场景,图为归还打字机时被工作人员抓到了

  特吕弗被囚禁期间,父母两个月没来探望。同情他的监狱医生联系到了安德烈·巴赞。与特吕弗素昧平生的巴赞,竟然为特吕弗担保出狱,还给他了一份撰稿的工作,为避免他再被养父关起来,巴赞做了特吕弗的监护人。

  电影《四百击》中的安托万则没有那么幸运,即使逃跑也会随时被抓回去。

  安德烈·巴赞将特吕弗抚养成人,并发掘了他身上的文学潜质,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特吕弗成年独立后,因拒绝服法国侵略越南的兵役被投入军事监狱,又是巴赞顶着“反军队的共产主义分子”的压力将他营救出来。

1597714085404749.png

  日后,优秀记者特吕弗采访到了自己的偶像希区柯克

  直到特吕弗1984年去世,他也不明白安德烈·巴赞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当然,我们也无从替他回答。但事实就是,世界上少了一个问题少年,多了一个大导演;少了一个少年犯,留下了这部永镌青史的儿童影片。(子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