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焦新安:关于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议

2020-05-28 10:30:2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张志 王巧玲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摘要】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巩固党在乡村思想阵地领导作用的需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保证乡村振兴正确的政治方向。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张志 实习生王巧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要振兴,文化须先行。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提出,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必须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五个统筹”,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把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把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结合起来,不断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民口袋和脑袋“同富裕”,打造具有新时代内涵的乡村文化。

  焦新安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是巩固党在乡村思想阵地领导作用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先进文化不主动去占领,腐朽没落的文化就会沉渣泛起,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就会肆意传播,就会削弱党对农村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改造传统乡村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优秀乡土文化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推进乡土文化的自觉自醒,使广大农民自觉抵制歪理邪说。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保证乡村振兴正确的政治方向。乡村振兴是在先进文化引领下的振兴,是经济、文化的同步振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关键是要提升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排头兵”作用,带领和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同时,用农民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宣传,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四个自信”,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应有之义,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依恋,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使农民主动改变落后思想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推进乡村物质财富的增加和乡村的整体进步。

  焦新安表示,现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仍存在以下不足:

  1.文化阵地管控能力不够强。部分基层党组织文化引领能力不强,有的地方封建文化死灰复燃,乃至宗教文化蔓延渗透。同时,少数基层同志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比较肤浅,抓文化建设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不够,工作浮于表面,给陈规陋俗和格调低下的文化留下空隙。

  2.文化设施分布不均衡许多地方已经在重视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改善,但在丰富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没有做到同步规划和考虑,乡村群众文化事业人均经费投入不足,乡村文化设施较多集中在人口基数大的村镇,设施分布不均、质量参差不齐、整体缺口较大,而且利用率偏低,难以满足村民的文化活动需求。

  3.文化队伍建设较薄弱。“空心村”数量不断加大,“703861”人口结构不断形成,乡村文化精英资源流失,人才储备不足,现有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能力不足以担负起文化教育与引领作用,发现和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的措施跟不上。

  4.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亟待进一步加强。在传统乡村的改造中,部分地区古树、古建遗存等原生态文化遗产可能面临着“建设性破坏”,一些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习俗技艺等失传,亟需加强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理。

  5.文化生产力供给不足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村人口的减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文化正在消失,文艺工作者、社会学家面向农民的文化生产力不足,文化建设同质化严重,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提供的文化内容缺乏创新,服务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焦新安提出了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关建议:

  1.重视文化硬件建,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建好戏台、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村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定期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类文化下乡惠民活动。加大对具有区域特色村落的资金投入,建设村史馆、农业遗产带等。加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整理挖掘传统民俗、人物历史等蕴含的典型文化,展示农耕文明的厚重与积累。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用,在管理上提质增效,在服务上提高效能,注重乡村居民的全体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率。

  2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育乡村人才资源。坚持培育扶持的基本原则,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壮大乡村文化队伍,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村委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的引领和参与作用,吸收区域内的文化骨干、新乡贤、返乡知识分子等群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民间艺人的投入和帮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协助农村民间艺人及早确立继承人,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建设形成新一代农村文化团队。

  3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培育优良乡风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俗”文化、“土”文化形式来承载和传播其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组建乡村文化讲习所,成立文化讲习团,向群众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性内容,宣讲乡风文化等传统文化内容,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优秀文化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农民的精神追求,培育文明乡风。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加强法制化建设,重点治理陈规陋习,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同时要尊重差异,不搞“一刀切”,对部分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乡规民约进行创新性发展,保护好文化多样性。

  4.发挥市场驱动效能,形成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经营等环节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坚持挖掘与弘扬并举、开发与保护并重、活化与传承并行的原则,大力发展创意农业,重塑乡村传统手工业,探索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而失去乡土本味,建设一批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产业优势的乡村旅游产业和文化示范基地,形成“以产促文”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促进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双振兴”。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设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城乡文化共同体”,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生共存,使乡村变得有意义、有意味,使乡村变得宜居宜业。

  5.创新文化传播模式,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适应“互联网+”新形势,畅通指尖传播新通道,创新掌上传播新方式,发挥空中传播新力量,诸如李子柒、华农兄弟等通过自媒体的形式进行乡村文化宣传得到了国内外大众的好评,掀起了一场“乡村热”,不仅输出了乡村文化,还打开了乡村产业链。借助新渠道以更加直观的媒介展现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个中心”共建,让乡村文化建设“活起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