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营商“加速跑”!优化营商环境有哪些新要求?

2020-05-05 21:55:0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于靖园 责任编辑:赤子 字号:T|T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市场主体增长、市场活力焕发是对营商环境建设的肯定,但同时,也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新挑战、新命题。

QQ浏览器截图20200505213656.png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 于靖园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市场主体增长、市场活力焕发是对营商环境建设的肯定,但同时,也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新挑战、新命题。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2019年10月23日晚,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 报告显示,中国的总体排名比上一年度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这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名次虽然有所提高,但也表明了我国营商环境的进步空间仍然很大。

  随着我国经济换挡升级,对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各地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转变理念。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营商大考”,也让各地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脚步,更加坚定。

  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20年,营商环境优化工作的方向主要是地方政府降低费用,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审批环节,落实国家层面的各项改革措施,把国家层面的改革措施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创新措施的可操作性。”深圳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马春辉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总结道。

  提及如今的优化营商环境浪潮,不由得让人想起中诚信集团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2018年1月1日控诉在黑龙江亚布力“被欺负、被愚弄”发出的一声“怒吼”。毛振华称 “这个管理委员会来了之后,是亚布力最黑暗的日子”。

  事后,全球楚商联合会会长、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评价称,这声怒吼唤醒了国人对于基层营商环境的认识。人民日报官微点评称,营商环境比金子还宝贵。

  “营商环境好,我们才能继续在这里发展下去。”“我们期待能有一个办事效率高、贴心且服务好的环境。”“希望我们以后都不用再去‘求’当地政府为我们办事。”在《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实地调研采访中,很多企业都在反映,如何服务好企业,提供优异的服务环境,一直都是各地特别是中小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的一大问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放眼全国,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在“服务企业”方面称得上众多地方官员口中需要对标的“先进”。近年来,前海在推出更多务实创新的便企利民举措方面持续向前,让企业轻装前行、加速奔跑。

  在前海e站通服务大厅设置前海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专区,将企业设立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预约、申领发票、企业社会保险单位参保登记等涉企事项全部归集到“一窗通”平台,着力打造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社保、银行等部门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让各部门业务在物理空间上集中,由e站通配备服务专员,负责企业开办材料综合受理、流转等业务,实现办理营业执照、申领发票、刻制公章、社保登记、银行开户在专区并联办理,1个工作日全部完成。

  2019年12月,前海推出企业政策精准服务平台——“e企惠”,这是前海推进营商环境高地建设,主动打造一流政务服务环境的又一具体举措,目的就是解决企业在获取和申请扶持政策、园区用房中的“痛点”“堵点”。

  “e企惠”将适用于片区企业和人才的产业政策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匹配企业名称或个人年龄学历等简单信息,即可精准推送扶持政策,实现政策服务个性化、智能化;对于企业用房需求,提供基于区域、用途、面积、租金水平的精准匹配,方便新注册企业和“归巢”企业在区内快速找到房源,实现“千企千面”“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智能化政策服务。

  不过,贴心服务不是大包大揽。马春辉提醒道:“优化营商环境,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作用方面,主要还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吸引人才方面,要人性化,来去自由,打破部门限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基础理论创新需要政府持久支持,但产品创新应由企业决定,发挥市场作用,企业比政府更敏感,政府可以适当支持。”

  新技术,亟待普及

  危难关头,方显“改革成色”。近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数以千万计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各地为了对冲疫情风险,纷纷出台了很多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不过,减税降负等措施虽然在为企业雪中送炭,但是想要能燃起炭火,还需要做得更多。疫情倒逼更多创新服务从线下走到线上,推动了地方加速拥抱新技术的步伐。不过,据记者观察,仍有很多中小城市、县域急需在这个领域进一步优化。

  抗疫期间的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中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在产生新的突破。上海宝陆汽配型钢有限公司在春节前已经申请办理生产线厂房扩建,并计划2月下旬办理竣工验收、申领不动产权证。受疫情影响,申办进度滞后让公司的负责人十分焦虑。但是这份焦虑很快就被化解了,审批单位宝山区规划资源局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了企业,指导企业对接人利用“线上云办公”“一网通办”政务平台,进行不见面审批。

  2月19日,上海宝陆汽配型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收到消息:项目综合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竣工验收合格证和不动产权证书同时核发。宝陆公司也因此成为全国首家“验登合一”企业。

  所谓“验登合一”,指的是综合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同步发证。按以前的规定,产业项目在办理建筑许可时,仅这两个环节从准备材料到走完流程,企业至少要花两三个月。

  这次“验登合一”的成功实践,一是依托“一网通办”政务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有效缩短了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二是按市局“一类事项一个部门统筹、一个阶段同类事项合并”要求,优化了竣工验收和确权登记发证合一的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审批效率;三是通过“线上云办公”,实践了“无纸化”办公。据悉,根据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稳步推进的要求,目前宝山区规划资源局先应用于建筑类型较为简单的产业类项目,待“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流程更加完善后,将逐步推广至全部建设项目。

  近年来,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各地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也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互联网+政务服务” 已经成为北京政务服务的常态,如今,市、区两级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通过“北京通”App、微信、支付宝、百度等渠道可办理的服务事项均超过600项。

  2019年11月12日,北京市发布改善营商环境3.0版,由204项改革构成的《北京市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12个方面。北京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戴颖介绍,营商环境3.0版改革包含涉及深化“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的关键和难点问题、“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建设、“四减一增”、事中事后监管、政务科技场景应用和法治建设等主要内容。

  戴颖表示,未来,北京还将加大科技应用力度,充分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企业办事创业更加便捷高效。

  其实,北京在不动产登记、企业开办等领域探索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初见成效。北京市海淀区正在探索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办理不动产登记,实现户籍人口、营业执照、权籍测绘、司法判决等信息共享应用,试点实行“一证办理”和“智能秒批”。以海淀区开展的不动产交易区块链应用试点为例,已实现国家级和市级12类数据共享,大幅压减办理时间。去年5月以来,应用区块链技术共办理不动产交易1560笔,每笔材料核验时间由15分钟降低至2分钟。

  2020年,北京将在不动产登记、一证办电、办理建筑许可、电子民生卡、房屋租赁、公证、积分落户等20余个领域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方便企业办事。

  在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的还有深圳市。2019年12月9日上午,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正式上线发布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

  据介绍,在电子证照应用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借助区块链的多中心化同步记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确保电子证照信息可信任且可追溯,让政务服务各参与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监督,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电子证照的安全性与可信度,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拓展了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推进了政务服务便利化。

  目前,“i深圳”已实现了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上链,支持在线用证、线下用证、授权他人用证等多种用证形式;线下办事授权用证支持无犯罪记录证明、生育登记等1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

  监管效能优化,信用是重要抓手

  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命题中,监管也一直是重头。业界专家表示,由于监管力量薄弱、监管的技术手段落后、专业性不够、监管的行业标准不明确以及监管的滞后性等原因,出现了部分权限“放得开,管不住”的现象。同时,个别领域检查频次过高、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仍然存在,也加重了企业的迎查负担。

  近年来,我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政府对企业服务效率持续提高。但是,在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对此产生认知误区,致使监管放松。比如有的商铺明明卫生条件极差,墙上却赫然挂着监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而有的地方对环评不合格的企业大开绿灯,这些行为严重违背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本意,破坏了地方的营商环境。

  市场门槛降低,市场活力焕发,同时,也为监管者维护市场秩序提出了新命题。何以求解?突出信用监管为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抓手。信用监管是提升社会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思路,就是按照信用状况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并实施差别化管理措施。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主体减少监管频次,提供便利服务,而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则从严监管、协同监管。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这是“信用监管”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迈入了新阶段。

  从地方上看,很多一二线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强化信用监管。在上海,浦东新区探索建立了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六个双”政府综合监管“浦东样本”,其核心内容包括“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的证照衔接和“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的协同监管。在浙江,该省全面部署实施了信用“531X”工程,对企业、自然人、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等五类主体全面开展公共信用评价,建立信用档案,覆盖浙江省243万家企业、18周岁以上自然人4241万人、3.4万家事业单位、100个地方政府和4753个政府部门,基本实现了公共信用评价“全覆盖、无死角”的目标。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县一级信用监管体系,保障组织实施取得实效,仍需社会各界尤其是地方政府更多思考。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5月上旬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