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题】战“疫”十大思考:答好“疫考”中的社区治理题

2020-03-27 15:16:0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于靖园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摘要】疫情的暴发,无疑让社区面临着大考。2月7日以后,中央全面部署抗疫工作,指出社区是防疫抗疫工作的第一线,这就给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QQ浏览器截图20200327150851.png

       共治模式 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自组织和共治模式将成为未来社区治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图为成都市郫都 区馨美社区志愿者合影。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 于靖园

  疫情的暴发,无疑让社区面临着大考。2月7日以后,中央全面部署抗疫工作,指出社区是防疫抗疫工作的第一线,这就给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对社区没有概念,直到这次疫情,我才知道,社区原来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生活在北京方庄一带的居民张艳艳说道。位于丰台区的方庄,是北京居住密集度较高的社区,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对于方庄社区来说,如何抗疫,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复工复产,这个挑战的难度,重重地加大。

  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表示,筛查要从进社区到入楼门,并且呼吁公众主动报告:“第一,要在各个门楼发挥门楼岗的作用,提醒人们回来赶快报告。第二,部分出口封闭,通过通道来筛查。另外,通过大数据,如果这个地方人脸识别做得好,也能筛查出来,没有报告也能发现。为了减少没有必要的劳动力,呼吁民众主动报告,每天报告体温,有医务人员去跟进、指导。”

  疫情的暴发,无疑让社区面临着大考。2月7日以后,中央全面部署抗疫工作,指出社区是防疫抗疫工作的第一线,这就给社区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构建社区抗疫常态化工作机制

  “社区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群众缺乏参与意识,居民自治难以激活;社区物业管理服务能力滞后,社区物业参差不齐等等都是社区在疫情中暴露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王会认为,社区防疫抗疫工作要做好要做得让群众满意,不可能仅仅指望几个社区工作人员,还是要动员群众,激活社区自治,构建城市社区防疫抗疫常态化工作机制。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有效切断疫情防控蔓延的重要关口。在来势汹汹的疫情蔓延全国的情况下,各地社区的防疫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此次疫情中,成都市郫都区馨美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发挥社区干部和党员的‘头雁’作用,为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空间与资源,推动‘党员+社工+志愿者+企事业+群众’服务模式,同时引导和鼓励居民相互监督,为社区布防‘眼线’,通过‘群防群控’筑牢疫情防线。”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馨美社区党总支书记钟德刚对《小康》记者表示。

  自2020年1月23日疫情防控工作在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拉响警报起,位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核心区域,拥有常住居民6500余人、户籍人口2026人的馨美社区,防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天,馨美社区立即进入“备战”状态,先后召集社区党小组长、居民小组长、议事会成员和辖区内3个物业公司负责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通过“分组入户采集”“车轮战收集”完成了多次全面信息摸排、数据统计工作,为后期人员分类、分级实施动态掌握奠定坚实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调动党员、志愿者、楼栋长等群体,发挥社区已成立自治组织成员的能动作用,壮大防疫志愿队伍,通过落实“六关”(个人防护关、体温检测关、公共区域消毒关、群众心理疏导关、居住查验关、异常情况及特殊情况报告关),全面做好小区疫情防控统筹工作。

  张艳艳的堂弟王元丁居住在四川成都市郫都区馨美佳苑小区,在微信家人群里,王元丁时常让家人们都注意防护,并汇报自己和妻子每天的防疫生活。

  “我们小区于大年初四开始 ,为了严格控制居民进出,但又要确保不影响日常生活,统一制作了居民进出卡 ,一户一卡,每户每2天只允许1名家庭成员进出1次,非本小区的人不得进出 ,小区的老人如果有买菜、拿药等需求都是社区和党员配送。”王元丁说,馨美社区利用居民交流微信群,在群里发布当天优质农副产品类型及价格,居民线上预订后,由社区党员将物资送到小区门口 ,定点定时发放。

  在疫情发生后,馨美社区和成都所有社区一样,都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封闭了小区内多余出入口,只留一个主出入口,便于集中进出管理,为了解决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进出问题,有效“识别”“筛选”非本小区人员,社区居民通过户口本或“租房协议”申请、审核合格后,便可领取“生活卡”“工作卡”或“特殊卡”,既可严控小区居民外出人数,又可识别、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同时,社区成立了党员“温馨到家”志愿服务队,志愿者通过电话联系、帮助居民购买和配送日常所需生活物资,为居民提供“温馨到家”服务。

  回忆起疫情刚暴发的时期,王元丁说自己和家人既害怕又恐慌,他们担心物资欠缺,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不过,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的社区两委,让他们不安的心逐渐踏实下来。

  工作人员全部到岗,联动辖区物业、商家积极筹措防疫与生活物资;各院落采取半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人员进出;社区书记牵头,小区楼栋长联合驻点社工每天挨家挨户登记信息、张贴告知,同时了解居家居民的需求,给予重点人群更多的关注;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大喇叭”流动宣传防疫知识……

  “这样的‘噪音’使我们居民变得安心。”王元丁说,最让他感动的还是我们小区的各位热心居民,上到七十岁的老党员,下到不满二十的大学生,都积极投身到志愿者队伍中,帮忙配送生活物资,协助门岗测体温和夜晚巡查。“虽然平时大家来往不多,但疫情发生时,大家都真诚以待,互相帮助,无论前线的医护人员,还是社区的家园守护者,都用自己无私的爱温暖着每一个人。这让我自己也不自觉投入其中,尽可能地帮助身边的居民。”

  共治模式唤起群众主人翁意识

  以这次疫情大考为契机,馨美社区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当疫情发生,仅仅依靠社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馨美社区党总支书记钟德刚说道。他表示,在社区治理上,需要培育社区居民的应急安全防控理念,提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服务的公益意识并拓宽参与领域,促进社区自治和民主的发展,实现“让问题和矛盾消失在群众中”的目标。他举例,馨美社区已经通过成立社区骨干队伍,即楼栋治理委员会,培育自治组织、组织志愿者队伍,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社区。钟德刚说:“同时,社区已将前期多次入户走访形成的基础数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将数据资料转化为社区资源,便于下一步将辖区范围内企事业资源、教育资源有效融入到社区治理中做准备,增强社区社会资本。”

  的确,在疫情新增病例迟迟没有清零的时候,仅仅靠社区的力量抗疫,是远远不够的。积极参与基层防控的社会服务中心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社区基层工作者数日奋战在一线,然而越来越大的物资缺口却呈现在眼前。”成都市郫都区优力课社会服务中心主任魏明媛表示,在这个时候,优力课社会服务中心支部发挥了资源链接优势,通过多种渠道,采购了医用口罩2600个、洗手皂500个,向成都市各个社区输送,为社区一线人员及群众提供了安全保障。优力课支部党员和社工伙伴还充当了“社区情报员”,20多名志愿者输送到石牛社区、书院社区、天骄西路社区,负责社区卡点、排查、入户、登记等工作,缓解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而且,因为意识到疫情期间心理援助的必要,中心主任魏明媛还发挥心理服务专业优势,通过地方政府心理支持中心小组、中国社工联合会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线上心理援助服务。

  “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自组织和共治模式将成为未来社区治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董禹表示,面对本次疫情,我国大部分社区组织发挥了重要的防守作用。但在疫情之后,政府更需要系统推进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有效提高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治理水平。

  “这次疫情期间,在社区的带动下,不知不觉,我的主人翁意识被唤起来了,我知道,只有每一位群众都积极参与其中,防控的触角才能不断延伸。”王元丁表示。他知道这次疫情,无论是社区,还是他个人,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3月下旬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