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战“疫”:一场全面长久的“诊断”(之三)

2020-03-19 11:41:46 来源:搜城101 作者:陈秋圆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需要医学上的快速治疗,疫情所引发的问题,也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对社会进行全面和长久的“诊断”。

  举国抗“疫”,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唯在此时,人们更加需要专业的力量,无论是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也都在不断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这是另一个战场,需要用科学战胜愚味,用理性说服迷信,用专业服务大众。

学术战“疫”:一场全面长久的“诊断”(之三)

  在学术战“疫”:另一个战场的硝烟(之一)中,我们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从1月21日至2月29日发表在中国知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OA)”上的699篇学术文章。截至3月8日,该平台论文数已达972篇,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医学类期刊文章,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用于战胜疫情,并向全国、全球广泛推广。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需要医学上的快速治疗,疫情所引发的问题,也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对社会进行全面和长久的“诊断”。

  正如2月11日中国社会学会致全国社会学学者及社会工作者的倡议书指出的,要关注疫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有效开展社会观察与研究。运用社会学的立场和视角,认真考察疫情的发生、发展及所衍生的各类冲突、影响和结果;观察灾前、灾中和灾后等不同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特点;观察和研究国家和政府各级机构的应急能力、动员能力和治理能力,各级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响应能力、自救能力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以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能力、社会调适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社会发展要有所贡献。

  01 超55本社科期刊征文,治理现代化是主题

  实际上,众多社科领域的期刊纷纷针对重大疫情背景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呈现的新现象、出现的新问题推出特别策划,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征稿或征文通知。截至3月8日,至少有55本社科学术期刊发出了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特别征文启事。征文主题主要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展开,鼓励进行社会学、公共管理、心理学、法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的学术性解读与阐释,并期待跨学科、大视野的深度研究与探讨。

学术战“疫”:一场全面长久的“诊断”(之三)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研究征文的部分社科期刊(C刊/核心期刊 )制图:陈秋圆

  在征文大主题之下,大部分期刊会有更详细的论文选题要求或建议,这就是论文具体的研究方向。以湖南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求索》杂志为例,其征文偏重社会治理创新、政府规制工具、公共危机管理、应急管理体制、风险法治等研究领域。具体选题包括:疫情防控中的舆情演化与应对研究;疫情防控与公共危机的应对、决策机制优化研究;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与信息治理研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变革与治理效能提升研究;重大疫情中的风险治理与法治完善研究;重大疫情公布、公开的法治完善研究;重大疫情中“陌生人社会”的焦虑、理性与秩序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灾害防治中的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研究等。

  通过对55本杂志的选题关键词进行提取和词频分析,可以看出,针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最多的关键词是“治理”(95次),从总体上探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大主题;其次是“防控”(81次)和“应对”(71次),研究古今中外在重大疫情的防范和应对策略,并就此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研究方向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还有“应急”(51次)、“危机”(47次)、风险”(24次),等等。研究的视野并不局限在中国,还关注到了“国际”(28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做法和经验。在疫情当中,谣言的传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有研究探讨“信息”“舆情”的传播和治理。此外,疫情时人们的“心理”“心态”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疫情的治理应对过程中,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运用智能技术提升治理效能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学术战“疫”:一场全面长久的“诊断”(之三)

▲征文选题关键词  (制图:陈秋圆)

  02 疫情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新使命

  针对疫情防控和治理,离不开社会学视角的研究。作为致力解决社会问题、勇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学学科及其工作者们及时展开学术研究,总结教训、探寻路径、研讨对策,为防控疫情、纾解社会恐慌、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原本定于2月下旬在安徽大学举办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也将会议主题调整为“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长三角社会学研究的新使命”。议题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监测与引导研究、社会心态的网络引导机制、社会防控体系与机制、社会工作介入,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反思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机制研究、群防群治路径探索以及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防控与社会组织协调等。

  从研讨会的议题设置中,我们可以一窥疫情社会学研究领域最关注的主题和方向。而这些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王俊秀团队从1月24日至2月8日对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的社会心态进行了研究。王俊秀表示,疫情防控需要了解社会心态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同时社会心态需要引导,使其有利于疫情防控。

  基于1月24日—25日第一轮的调查数据,报告指出(早期)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情绪。而信息、信任和信心是疫情防控中社会心态的核心影响因素:信息决定着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水平,公开透明的信息是积极社会心态调控的基础和着力点;信任是社会的润滑剂,是不确定环境下社会秩序的保证,只有增进社会互信才能有效应对非常时期的困难挑战;信心是社会心态中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增强信心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力量、同心抗击疫情。人们的社会心态也随着疫情处于起伏波动的状态,根据1月25日—29日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随着中央到地方的防控措施升级,主流媒体报道和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度有所提高,社会心态有所缓和。

  除了正式学术论文,部分社会学领域的重要人物通过各种渠道就疫情防控的相关问题进行发声和建言献策。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到一线去,还是要学会深刻地反思和反省,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悲剧不重演。”武汉大学政管院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尚重生在疫情暴发初期接受采访时,建议对于染病患者收治应该实行全免费,而政府部门必须启动危机管理的有关程序,并遵守两个铁的原则:一是黄金时刻原则,二是到达危机事件现场原则。他指出,此次疫情的危机处理错过了两次“黄金时刻”,而预警汇报系统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能基于等级的差序格局还是很严格,而导致庞大体系的行动力很差。针对抗议过程中物资工序处理的乱象,尚重生建议可借助民间的力量和调动专业人士来建立动态化、精细化的信息平台。他还主张组织和动员第三方社会力量,比如志愿者、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爱心人士等等社会资源,帮忙缓解基层工作人员工作饱和的情况。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任社会学院院长的周晓虹关注着疫情期间有关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群体的恐慌、集群行为,疫情过后的心理修复和重建,社工在灾难中的作用等问题,认为在舆情应对、媒介宣传上,一定不要触及民众的“痛点”和“痒点”,在江苏疫情防控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时,他向南京市政府书面提出了《关于疫情期间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八条建议》,建议下一阶段应该采取“内松外紧”“大松小紧”的原则,进一步防控疫情的蔓延。他指出,南京的社会治理不仅要做到高效、有力,而且要科学、温情。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李强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做好疫情防控需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将防控工作落实到社区,构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共建、共治、共享。

  还有一些社会学研究者也将疫情中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等公开平台上,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疫情,写就“疫情中的社会现象”,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独立评论员郭松民的《抗疫观察:方舱医院的社会学意义》引起网络的很大关注。文章指出,方舱医院构成了一个小社会,甚至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乌托邦”所在,其社会学意义也不容忽视。而方舱医院的实验证明,严厉打击并不是医患矛盾的答案,公益性才是医患矛盾的答案。他指出不仅要关注方舱医院抗击疫情的效果,也要关注方舱医院实验的社会学效果,后者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许能够提供更有益的启示。

  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与患者自发跳广场舞的新闻,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还就此发布了“方舱医院的舞蹈现象研究”专题征稿启事,探索舞蹈所具有的心理支持、情感抚慰、人文关怀等价值与功能。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