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94.2: 国人关注焦点榜首更新 养老政策牵动民心

2019-12-05 11:16:4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摘要】我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并且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2.5亿增长到接近5亿。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刘彦华 在本年度的“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上,养老政策首次超越食品安全,登上了榜首;物价问题时隔三年再次上榜;而社会心态则是首次出现的新面孔。

1575515878303898.png

  注: ★2019年度中国综合小康指数是经过对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 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 并参照国家有关 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的。

  从2019年年初开始,《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即:饮食指数、消费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休闲指数和幸福指数分别进行了调查。

  近日,《小康》杂志社又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进行了调查。

  回顾这一年的调查结果,生命小康指数得分最高——93.0分;80分至90分的共有4项,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信用小康指数(89.6分)、休闲小康指数(89.4分)、生态小康指数(88.1分)、教育小康指数(88.1分);90分以上的共有7项,除生命小康指数外,其余六项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平安小康指数(92.7分)、幸福小康指数(92.7分)、消费小康指数(91.9分)、公共服务小康指数(91.8分)、饮食小康指数(91.3分)和居住小康指数(90.2分)。

  经过对“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与2019年度发布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调查的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为94.2分,比上年度提高6.8分。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9年,这五大方面的指数得分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经济建设指数为97.2分,比上年提高4.1分;社会建设指数为93.5分,政治建设指数为93.7分,均比上年提高了6.9分;文化建设指数为92.5分,比上年提高了7.8分;生态文明指数为92.1分,比上年提高了10.7分。

  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养老首登榜首

  “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的保留题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政策排在了首位,这还是自2005年以来该选项首次超越食品安全、登上榜首。

  我国正在快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并且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2.5亿增长到接近5亿,将近翻一番。

  养老难题凸显,国家层面的政策措施不断。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8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建立保险、福利和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9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医养保险,增加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近日,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三项具体量化工作指标,到2022年,一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以上,二是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指出,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而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但据研究,我国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

  《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到2022年,老年健康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同时,多项政策措施均传递出一个共同信号——未来,商业保险须在养老保障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由用人单位主导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家庭或个人安排的养老储蓄方式形成的养老保障。目前,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基本政策目标和内容都比较明确,但是相对第一支柱,第二和第三支柱发展非常缓慢,这就是现实状况。”老龄社会30人论坛成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封进的这一观点,在“2019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亦有所印证,调查显示,虽然人们普遍都有养老焦虑,但是超八成受访者没有购买过商业养老保险。

  封进介绍称,自2010年以来,不仅普通寿险保费占GDP比重一直没涨,而且商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也没有随着老龄化的提升而提升。“保险公司对此也十分困惑。业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基本养老保险2009年开始推行,2010年开始扩面,近十年时间发展迅速,第一支柱发展得好,人们对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便会减少;二是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相比家庭储蓄,不仅没有收益上的优势,流动性还更差,一旦人们认为第一支柱有所不足,可能更倾向储蓄方式,而非购买商业养老保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