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增:为心脏筑“长城”

2019-12-05 10:34:1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尤蕾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摘要】董建增把“心衰长城”的试点放在了他的故乡——河南,用他的话说,地方熟,能发动上万人参与。作为心力衰竭专家,董建增年平均接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1000余人次,他相信,构筑起心衰长城,定能助力健康中国。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尤蕾 董建增把“心衰长城”的试点放在了他的故乡——河南,用他的话说,地方熟,能发动上万人参与。作为心力衰竭专家,董建增年平均接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1000余人次,他相信,构筑起心衰长城,定能助力健康中国。

心衰长城 现在,董建增为了打造“心衰长城”的品牌,举办了一系列以“心衰长城”命名的科普、讲座、研究等活动

  心衰长城 现在,董建增为了打造“心衰长城”的品牌,举办了一系列以“心衰长城”命名的科普、讲座、研究等活动

  今年夏天,一张董建增与同行交流的图片在医疗界朋友圈刷屏了。董建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心衰病房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在“第11期河南省主动脉、心脏及周围血管疾病培训班”授课,为了不挡住后方直播镜头,他保持单膝跪地的姿势与第一排的同行低声交流。这一画面被捕捉、定格。一位对此事感触颇深的医生感叹道:“都说同行是冤家,谁都不服谁。他这样可以理解为是对同行的尊重,对后排听众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敬佩!”

  斯文、儒雅、谦和,这是圈内人对内科医生的印象,与“急惊风”般的外科医生相比,内科医生总有点“慢郎中”的气质。董建增平日讲起话来不疾不徐,条理清晰,颇有耐心,但当谈到他正在推广的心梗防治时,他一改常态,语速加快,通过他的言语和情绪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急迫——急于为保护心脏筑起一道“长城”。

  累不坏的心脏

  董建增的工作安排,恐怕会让人有点吃惊,周日到周三在安贞医院,周四到周五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六深入基层医院讲课或参与病例讨论。对此,董建增早已习以为常,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的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就不觉得是负担、压力,“有规律地工作与生活不会‘累坏’心脏”,董建增说道。

  他对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着“反哺”一样的情感。从他那极具辨识度的乡音里,很容易猜到董建增的家乡在河南。1963年,董建增出生于大禹受封之地——河南禹县(已更名为禹州市)。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董建增进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完全是来自于儿时的一种最为朴素的认知——能帮助到别人。

  他曾说:“我的经历特别平淡,也可以说我们这一拨人赶上了心血管专业大发展的机遇,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主导新技术。”彼时,心血管导管、射频消融、介入等技术刚刚起步,与董建增同时代的心血管医生无疑是伴随中国心血管专业快速发展的一批“幸运儿”。不过,董建增却觉得,有时候这种“幸运”就像硬币一样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将他们历练成了行业的开拓者,另一面则是还未深入了解各类病人,就开始从事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工作。现在看来,心血管病种类繁多,需要掌握许多跨学科知识,“主导性工作还是晚一些的好,现在的规培医生,上面都有一两代非常成熟的专家,能够在专家的传帮带下学习,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董建增看来,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点小遗憾。

  从1993年开始,董建增开始从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他精通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冠心病介入治疗、瓣膜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等现代治疗技术,致力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年富力强,专业精进,面对这样的年轻医生,国内最顶尖心血管医院之一的安贞医院欲将其招入麾下。2003年,董建增离开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选择北上,与久负盛名的心血管专家马长生教授共同创建了电生理团队。

  “从2003年到安贞医院后,我把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聚焦在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上,尤其是房颤导管消融,其他的工作都基本不做了。当然,我也想过,如果做几年,房颤消融国际上不认可那就悲催了。”当时,马长生是整个团队的“头儿”,董建增是骨干,在他看来,任何事情,即便现在看着“不行”,但只要努力做,肯定能做成功,“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本身就有非常大的需求,从这点看,这项工作的意义很大,这也给我们投入工作的信心”。

  马长生、董建增及其团队已经建立起一套高效、安全、具有原创性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体系,近年来,每年完成3000多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手术效果、医疗服务质量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平。他们创立的“2C3L”消融策略已成为慢性房颤的克星,被越来越多的同道认可,使很多慢性房颤恢复并保持窦性心律,从房颤所致的心衰之苦中解脱出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