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大脑”的上城探索

2019-11-22 00:00:1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周宇 周雪妮 责任编辑:赤子 字号:T|T
摘要】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数据是冰冷的,服务是温暖的,在“城市大脑”的赋能下,上城区的街区治理实现了飞速发展。

  “我们不是单纯地为技术而技术,最终目的是解决痛点问题。”上城区湖滨街道党工委委员王潞向记者坦言,上城区集中了9家省市级大医院,仅1.6平方公里的湖滨街道就汇聚了三家省级医院,“以市一医院为例,每天门诊量在1万人次左右,而医院的停车场仅能容纳120个车位,早高峰时段医院周边道路停满了车,经常打结。迫不得已设立了硬隔离等候区,但又造成车辆排队最长达350米,患者平均等候时间90分钟,缓冲车道成了临时停车场。”

  停车难、秩序差、公共资源被占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摆在街区班子成员眼前的大难题。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3月的一次闭门会议,区委区政府召集各部门开会,不同于以往,这次请到了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作为“智囊”为上城区“出谋划策”。

  在王坚看来,市一医院停车难的本质在于资源错配,要利用“城市大脑”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大力推进街区数字化改造、强化街区智能化管理、引导街区智能化消费,这也是城市大脑第一次被提出运用到街区治理。

  “以往解决停车难题的办法就是新建停车场,可上城区市中心已经没有多余的资源和空间再建新的停车场了,我们考察后发现,在市一医院停车场爆满的同一时间,附近还没营业的商场有几百个车位空在那里,步行到医院只需几分钟。”王潞介绍说,通过王坚和杭州市数据资源局的共同梳理,上城区决定利用“城市大脑”的赋能让原本错置的资源归位。

  建立“停车指数”和“泊位指数”让治理有清晰的目标和测评标准,这是王坚提供给上城区的方法论。所谓“停车指数”,指泊位的占有率,如果小于1,就表示有泊位。“泊位指数”指泊位的周转率,如果大于1,则表明当天至少停过1辆车。“让老百姓都有地方停车”是上城区给百姓的承诺,“让停车指数小于1,让泊位指数大于1甚至更大”是上城区给自己定的可量化目标。

  铁腕推进 打破数据、部门、理念隔阂

  有了目标也有了方法论,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要用好周边停车场,第一步就需要知道“泊位在哪里?”“泊位有多少?”由于运营单位和业主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完全匹配,系统自动统计的数据并不准确。“不能完全依赖所谓的技术手段,有时候还要靠‘笨办法’!”为了彻底盘清家底,湖滨街道用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派人在每个车库蹲点数车位进行三方车位数量校准。

  当时正值夏天,闷热幽暗的地下车库常人多待几分钟也觉得难捱,然而为了做到城市大脑数据、停车场库系统数据、停车位实时空位数据三方数据一致,蹲守的人每隔1小时就要进行车位校准。经过3个月的蹲守,终于把市一医院周边4个停车场的1293个泊位数摸排清楚,停车资源的管理开始进入系统化。

  要真正解除车道占用,做到还路于民,医院周边的硬隔离就必须拆除。然而要打破数年来形成的执法惯性又谈何容易?

  “当时几方沟通经常出现拍桌子的现象,有时候干脆会都开不下去了。”作为项目推进组的“主将”,湖滨街道工作人员郑欣回想起当时拆隔离带的种种艰辛,记忆犹新,他指着一块导视牌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新交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当时在医院门口的天桥守了整整3个月,观察车子排队变化的规律,计算清楚车位的衔接和等候。”其间,他本人也因为压力太大,暴瘦了十多斤。

  就这样,在大量数据排摸调研的基础上,“占道”长达数年的隔离带终于被拆除。交警、城管和属地协作,把周边泊位用8处引导牌告知车主,当市一医院停车场内部停满时,可根据提示快速到达周边停车场。同时,卫健部门还通过预约平台为挂号者推送泊位信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