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经历人生海海后的归乡者

2019-07-22 20:57:1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源隆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摘要】2019年刚一入夏,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带着他的新书《人生海海》来到北京做新书发布会。但不同的是,这次,麦家不再是那些风云诡谲谍战故事的讲述者,而是一个想要与童年和解、与故乡和解的归乡者。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刘源隆 时隔8年,试图超越自己的麦家出版了新书《人生海海》。这一次,他想要做的是一个与童年和解、与故乡和解的归乡者。

  “很惭愧,我已经8年没有出版新书,但我没有偷懒,一直在试图超越自己。”2019年刚一入夏,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带着他的新书《人生海海》来到北京做新书发布会。但不同的是,这次,麦家不再是那些风云诡谲谍战故事的讲述者,而是一个想要与童年和解、与故乡和解的归乡者。

  解密普遍的人性

  《人生海海》的故事围绕着一个“谜”一样的上校展开,上校的一生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离奇的、充满想象力的故事里藏着令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残酷,也有时间带来的仁慈。

麦家:经历人生海海后的归乡者

麦家:经历人生海海后的归乡者

  少校一生经历坎坷,但也曾有过辉煌。作为乡下人,少校入身行伍后居然凭借聪明才智当上了军医;作为一名特工,他潜伏日占区,足智多谋;作为一名军医,他救人无数,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立了一等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光环刺眼的英模人物,却因为难以抹掉的刺字伤疤,长期生活在郁闷的阴影之中,郁闷成为他最大的隐痛。上校后来受刺激疯了,正是因为有人揭了痛处。再后来即便智力钝化只相当于7岁的小孩,他对自己的伤疤依旧念念不忘,试图掩盖这块心病。

  上校是一个被时代损害过的人,这样的人麦家写过很多。在那些故事里,他们因为天赋被某个集体或某项使命选中去解决别人束手无策的难题,却在面对日常生活时,比普通人更加执拗、脆弱,最终毁于日常。

  麦家将这样的人概括为“弱的天才”。他着迷地描摹他们,并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写所谓的强人、超人、英雄。麦家的童年并不快乐,写作被他视为逃离与治疗的途径。他说:“我的写作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一个被童年困住的人,在试图逃离童年。要逃离这个村庄,必须要有英雄气质。”

  时隔40多年,历经坎坷,写作、成名、丧父、生子,挣扎半生的麦家才在写作中积蓄起力量,得以回望过去,求真赎罪,告别自己与生俱来的恐惧和阴暗。

  《小康》·中国小康网:8年时间,我们终于等到《人生海海》,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艰难的地方?为什么会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才有新作问世?

  麦家:我曾提过,写小说是奴隶干的,是人下人干的,是一个相当难熬的过程。首先,写小说的过程是孤独的、是寂寞的,在创作的时候,作家是单枪匹马的。其次,《人生海海》的创作时间跨度特别长,可以说是太长了,从2014年着笔,到去年的第一稿完成,再到今年年初的最终定稿,中间经历了5年时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你必须要保持和最初一样的情绪和状态,笔下的故事才能在基调上保持稳定。可以说,写小说既是一种情感上的守望,一种智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

  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写这部作品,或者用另外一个词——“打磨”这部作品,一方面是因为我的艺术追求,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真正走入读者的内心,成为一部值得传阅、值得反复翻看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严肃文学的敬意,文学不是儿戏,一个作家就应当审慎地对待他的作品、他的艺术创作。

  《小康》·中国小康网:在《人生海海》中您回归到了故乡,对于熟悉您的读者来讲,题材的转换还是挺大的,这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

  麦家:2011年写完《刀尖》之后,我自己也觉得那种所谓的谍战题材,我已经写到了一定高度。不管从情感的积累还是素材的积累,我都感觉已经捉襟见肘,继续写下去,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难免自我重复,原地踏步。我不甘于就此止步,还是想进行新的文学探索。所以我一直在想,我的写作应该重新出发。另外,也是在那一年,父亲突然逝世,也给了我当头一棒,我的生活垮掉了,身体也消瘦孱弱下去,没法继续创作。

  我大概静下心来想了两三年,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个过程说起来很妙的,我一直有意识地斩断过去,阅读和思考却有意无意地驱使我回到了故乡,故乡的影子就在我的停顿过程当中,慢慢凸显出来。或者说,我回到了过去的过去,最初的过去,《人生海海》的故事就在那儿等着我。而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与自己有关的故事,去触及每个人的内心,去解密普遍的人性。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