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实从未变淡——新时代年味十大特征

2018-02-14 15:21:4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尤蕾 田苑淯颖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blob.png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尤蕾 实习记者田苑淯颖 随着社会变迁,新的时代与旧的传统相互磨合与适应,春节的年味也呈现出明显的十大特征:1.家人团圆,30亿人的“春运”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游子思乡归乡的情怀,过年必须要回家看看。2.守岁仪式,自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亮相银屏之后,这就成了中国人守岁的新节目,继而,对春晚创意与节目的点赞与吐槽,也为守岁平添了一份别样乐趣。3.祭祖祈福,在不少地区,仍旧会在新年之际,全家扶老携幼拜天、拜地、拜祖先,表达敬畏,祈愿平安。4.放鞭炮看花灯猜灯谜,这一习俗既保持了传统的样貌,又增添了新时代的特征,花灯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甚至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元素。5.年夜饭在饭店,不少家庭会提前在饭店预定年夜饭,犒劳一年到头忙碌奔波的家人,品尝更精致更美味的食物,并将年夜饭“晒”在微信朋友圈。6.用手机发红包,红包,是过年必不可少的标配,远隔重洋也无需担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红包发送只在一夕间,动动手指抢红包,无论多寡,图得就是一乐。7.新“庙会”在商场、公园、电影院,这是新时代春节的新坐标,2017年农历正月初一,仅这一天的单日票房就高达7.91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记录。8.年货网上办,与之前置办年货去实体店不同,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网购,品种齐全的年货可以在网上“一站式”购买配送,方便快捷省时省力。9.走亲访友用视频,距离太远无法相聚,不少人会选择视频通话与亲人们“见面”,联络情感近在咫尺。10.带着家人去过年,春节对于不少人而言,算是一个难得的长假,忙碌了一年带上家人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因此,春节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周”。

  过年的老传统

  据记载,春节是由冬天拜祭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一种习俗,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民俗学家段宝林教授在《中国古代的狂欢春节、腊祭与傩》一文中亦写道:“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为上古的腊祭。”慢慢的,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活动,最终成了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春节。同时,随着文字的出现,春节也越来越多地被典籍记载。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 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由此,守岁之风开始盛行。进入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史青的诗作《应诏赋得除夜》被收录在《全唐诗》里。史青向唐玄宗自荐可以五步成诗,唐玄宗于是下诏,在除夕夜命他即席赋诗。史青于是写下了这首除夕的景象,过完除夕就是中国习俗一年的开始,寒冬将随之远去,春天就来临了。

在红纸上写“福”字一直流传至今,只是意义上从“福 气” “福运”变成了如今的“幸福”之意。

在红纸上写“福”字一直流传至今,只是意义上从“福气” “福运”变成了如今的“幸福”之意。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由此可遥想,宋代已经开始盛行春节放爆竹,火药从战争所需到民间所用,春节习俗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当然,更具划时代的标志,当属宋代人开始以吃饺子庆祝春节的食俗,彼时,饺子被称为“角子”。明清时期,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元宵节赏灯会都已经十分盛行。

  年俗中的传统与时尚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俗也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被传承、被改变、被创新。 “压岁钱”,是每个孩子盼望新年的最大动力。这源于一个传说,名为“祟”的小妖会在大年三十夜里伤害小孩,它用手摸三下孩子的额头,孩子会在高烧后变得神志不清。后来民间便有了用“红纸包铜钱”压在孩子枕边的习俗,据说这样会将“祟”吓得魂飞魄散,保护孩子平安过年。当然,现在的压岁钱已经变成了钞票,放在红包里,带着长辈对孩子的祝福,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过一年长一岁”的快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